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香格里拉寻梦-乌鲁木齐-西藏-香格里拉自驾游

香格里拉寻梦-乌鲁木齐-西藏-香格里拉自驾游

发表时间:2010/2/9 11:57:16 阅读:121次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圆了一个梦----游览了佛教圣地西藏与举世闻名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整整十天的驾车旅游,美景、奇观、传奇、快乐、刺激;劳顿、艰险、不适,痛并快乐着,不虚此行。

429 新疆乌鲁木齐-甘肃敦煌

清晨,我们一行7人,驾本田与三菱两辆越野车精神饱满兴奋不已地上路了。经过风车城达坂城、盐湖,一路杀到哈密,品尝了美味的大盘肚、大盘羊头,填饱肚子继续赶路。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疾驶,视野尽头的地平线上幻动的蒸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公路与地平线在蒸腾的雾气中轻舞飞扬。同伴说,这种视觉效果只有在沙漠或戈壁中才能领略到,或许,海市蜃楼便是这样产生的。

晚上1030,到了敦煌。

430 甘肃敦煌-青海格尔木

既然途经旅游名城敦煌,不妨做个短暂停留。

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令人叹为观止;曾几辉煌的艺术品被破坏与盗窃的事实又使我们顿生痛恨、惋惜与遗憾之心。鸣沙山滑沙的快感冲淡了那份遗憾,月牙泉的妩媚、轻盈与静谧使我们对敦煌流连忘返。“就在山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山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星空下,月光投映出自己的影子,水泛涟漪之即,月牙泉一定是最美的。

沉浸在飞天壁画的辉煌与月牙泉的妩媚中,我们整理行囊匆忙上路了。

即将进入青海省的路上,我们遇到了沙尘。寸草不生的戈壁原本已够荒凉,能见度只有20米的沙尘更平添了一丝惆怅,对大自然无助的迷茫及对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的忧患如同沙尘一般蒙在我们脸上。还好,这种路况仅仅持续了半个小时。踩足油门,晚上7:00如期赶到了青海格尔木。

5月1日 青海格尔木-西藏拉萨

由新疆经甘肃进入青海,环境明显有所改观:新疆的戈壁,看到的是蒺蒺草、骆驼刺、红柳;甘肃出了敦煌,多是不毛之地,黄土、扬尘;一进入青海,绿色就多起来,公路沿线总可以看到水滩,蓝汪汪的,大块大块的草甸,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心情不禁越来越明快。

汽车渐渐驶入青藏高原。蓝天碧水,空气里散发着春的气息,是青草的味道,好清新。

“看,那是什么!

“羚羊,藏羚羊!

我们竟然看到了藏羚羊! 汽车嘎然而止。我们先后跳下车,驻足观望。就在距公路约500的地方,3只藏羚羊,体态健硕,时而俯首吃草,时而抬头远眺,悠然自得的样子。

在同伴的催促下,我极不情愿地上了车。车速渐快,才猛然间回过神来,“怎么没摄下来呢?!

所幸的是,走了半小时,在一个水滩边,我们再次有缘见到藏羚羊。三两成群,足有十几只,个头比刚才见到的小些。我们不愿失去这个良机,都跑了下去。“别跑,不能做剧烈运动!这可是青藏高原,小心缺氧!”两年前曾来过的同伴说。我们可是生怕羚羊跑了。不过为避免高原反应,又怕惊动这些高原精灵,还是放慢了脚步。近了,更近了,我和羚羊隔水相望,可以看到它们矫健的身姿,威风凛凛的羊角,圆滚滚黑白相间的屁股,腿又长又细。它们注意到了我,都回眸观望,敏锐犀利闪烁的目光,是我至今都不能遗忘的。我们对视了片刻,它们的眼神里,没有丝毫惊恐,似乎明白我不会伤害它们,没有躲闪,片刻后又俯首吃起草来。也许正是它们血液里的善良基因给那些残忍的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我拍摄了好久,直到它们走下山坡,离开视线,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车上。

不久,我们看到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索南达杰保护站”的牌子,合影留念。在边摄边大声喊到:“为索南达杰致敬!”但愿曾经并正在为保护藏羚羊而做出贡献的所有同仁平安幸福,愿他们的付出能唤起残害藏羚羊的凶手的良知令他们永远地放下屠刀。有这些可爱善良无辜的生灵与我们同在,世界是多么美好。

不知不觉,海拔在持续上升。我们的三菱车主驾驶,开始有不良反应:头疼,气短,有点像感冒----高原反应。两辆车行前各配备了一个医用氧气瓶。他开始吸氧。

不远处,路边停了好几辆车,游客们在拍照。哦,“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石碑树立在山口上,令游人油然而生一种征服大自然的自豪与快感。两尊兽像被藏民的经幡缠绕得让人分辨不出模样。辽阔美丽的青藏高原如此之高的山口上,劲风中飞舞的经幡与肃穆的雕像,一对风尘仆仆的藏族母女靠在石碑边----这副画面令我对青藏高原有了一个具体而庄严的印象,莫名地生出一种亲近与敬畏之情。

“我登上了唐古拉山!”同伴忘情地大声呼喊。他的声音很快被呼啸的大风吞没了。我们开始感到空气似乎有点不够用了,喘息有点困难。

绕山体下行,身体的不适加剧了,大家先后出现高原反应综合症: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偶一下车,步履维艰。

随后,到了那曲县。这是一个典型的藏民县城。据同伴说,两年多时间,这里发生很大变化:现代城市的印迹越来越多,居民的衣着打扮趋于汉化了。现代化的发展总是会带来过多的新鲜事物。我倒觉得圣地浓一点原始气息更好,否则过几年,这片净土将洁净不再。

路边的草地与山坡上,随处可见成群的牦牛。大多是黑油油的,毛拖得好长,或走或卧,或食或睡,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晚上1000,到达西藏首府----拉萨。此时的拉萨,已是华灯初上。拉萨,出乎我的意料,已俨然一个现代化城市,入夜时分,仍热闹非凡,灯红酒绿。

52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一觉醒来,惊喜地发现,令人神往的布达拉宫就在窗前。本以为会离市中心好远,想来拉萨这个城市就是以布达拉宫为中心了。布达拉宫前是北京路,对面就是广场。广场一角,着一身艳丽的藏袍,为雄伟的布达拉宫所环绕,再摆个藏舞的造型拍照,是最有代表性的。蓝天、白云、红袍、晒得红通通的脸,白基红墙金顶的布达拉宫----美丽的组合,昭示着一个美丽的圣地梦。

目睹布达拉宫的一刹那,我的心被它的壮观所折服。它的建筑材料很简单,水、木、土、石。如此简单的材料筑就了如此雄伟的圣殿,不禁为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所慨叹不已。檐下植入了一种褐色的草,可保冬暖夏凉、房屋坚固。宫殿是7世纪时33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了,是其辉煌政绩与宗教治国的见证。后因损坏于16世纪时在原基础上重建。

殿内多处可见松赞干布与其尼泊尔妃子及文成公主的塑像。一殿内,可见他们3人、后战死沙场的太子及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大将的群像,奇怪的是整个宫殿中唯有这位大将是背对观众的,似乎羞于见人的样子。导游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团。后来,同伴告诉我,她曾看过关于文成公主的电视剧,也许是因为这位大将与文成公主的感情故事。

宫殿有9层,其中仅有3层对游人开放。不过仅仅这3层,金碧辉煌已可见一斑了。宫殿是供历世达赖、班禅修行打坐,理政、休憩所在。虽当前班禅人去楼空,达赖也因忙于政事很少回来,他们的修行宝座仍在专殿中端坐,仿佛仍在此做佛事。殿内供奉佛像多是金身镶嵌各色宝石,烛光映射下,珠光宝气,熠熠生辉。 导游说,虔诚的信徒们还在不停地贴金粉,以至于殿内人员须定期将过厚的金粉剔除。整个殿堂里迷散着浓浓的酥油味,随处可见的长明灯均为酥油做就,石地板也被酥油打得锃亮。佛像及讲述佛教传说的壁画上的颜料都是天然矿物配成的,因此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仍光鲜依旧。导游指着一幅模糊异常不知所云的壁画,告诉我们这是最好的证明:殿堂修缮人员试图将这幅有所损伤的壁画复原,不想因使用不当的颜料反而弄巧成拙。

殿内迂回展转。大堂周围一圈小堂,小堂多有两扇门,门前有木梯----游人注意:左进右出,不致触犯佛祖,永保平安幸福。

关于六世班禅,有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美丽传说:前世班禅在世时,政绩卓越,土蕃(当时的西藏)地区空前繁盛。为避免民心恐慌,班禅辞世后,弟子将其圆寂的消息隐瞒了数十年。消息传到清帝那里,立即下令寻找转世灵童。灵童此时已长成人,有了心上人,尽管班禅不能够娶妻生子,他还常偷偷与情人幽会。一个雪夜,雪地上的脚印终于泄露了这个秘密,使其不得不离开宫殿。。。。。。

佛龛,佛像,壁画,七彩经毯,满壁经书。。。。。。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令人无比神往,难怪信徒与游人从世界各地赶来朝拜欣赏。

53 拉萨大昭寺、八角街

距布达拉宫10分钟车程就可到大昭寺。

远远就可见藏民在寺外席地铺就的垫子上行大礼顶礼膜拜寺内佛祖。跪,叩,起,跪,叩,起,好久好久,不知要行多少个大礼。

大昭寺是松赞干布为其尼泊尔王妃兴建的,寺内一幅大型壁画上, 建寺的故事栩栩如生:松赞干布与尼泊尔王妃骑马漫步,欲选寺址,将戒指抛向空中。戒指落入湖心,即有一尊佛像破水现身。既然佛祖显灵,寺址就定在这里。可是只有填平此湖才能修建佛寺。不想,屡试屡败,填平一处,塌陷一处。情急之下,请来通晓天文地理的文成公主测风水。文成公主道破天机:此湖乃一魔女化身,寺址位于其心脏之处。降妖有法,要用公羊驮土填湖才行。公羊,当时的土蕃语称”Ra”, 而土称“Sa”, 这就是拉萨一名的由来。大昭寺就这样建成了。

大昭寺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字绕梁排列的转经桶,这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细细的手柄上一个能够旋转的圆柱体,掀开盖子,有佛经卷在其中,嘴里诵经,手里转桶,须由外向内顺时针旋转。转经桶有大有小,小的可挂在项链上,大的可见筑立在佛塔旁几乎与佛塔同高。有木金银铜铁各种质地。

大昭寺四周就是八角街,其实,街并不是八角形,只是藏语里,“四周”的念法是“Ba guo”,音译过来就成了“八角”。这里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纪念品:西藏富含各种矿物质与宝石,饰品如手链、项链,由各种五颜六色的石头拼饰而成,很有特色,带给亲戚朋友,不失为很好的纪念品。最具代表性的有:藏银、红玉、天眼石--藏玉上刻画出眼睛的图案,石上不同的眼睛数量代表不同的意义。喜欢刀的游客不妨选一把由藏银与牦牛骨做刀鞘的康巴刀。我选了一个羊皮挂饰,上面缀有一个牦牛骨做的小羚羊头,下面悬挂一幅羊皮画----草原上牧牛的藏族小姑娘,颇具青藏高原的风情。如果你想与朋友分享圣地的美景,不妨在八角街的邮局选几套布达拉宫的明信片当时就寄给朋友,盖着西藏拉萨八角街的邮戳,多有纪念意义啊!

中午,我们到拉萨河去钓鱼。午后的阳光灼人,不过,河边吹着轻风带着水气,很惬意。河水清澈见底,清晰可见大大小小的鱼儿三三两两悠闲自得地在石缝间穿梭。奇怪的是,我们把市场上买来的蚯蚓挂在鱼钩上,送到鱼嘴前晃来晃去,鱼儿根本就不为所动,更别提上钩了。我们经过两小时的努力,还是悻悻地一无所获,无功而返。自此,同伴一路都常提起,拉萨的鱼真多,她还从来没这么牵着鱼钩往鱼嘴里送过,遗憾又纳闷的是,鱼就是不咬钩。后来,才听一位在西藏开发民俗旅游的钓鱼爱好者说,钓鱼是有时间的,午后,鱼儿多已水足饭饱,悠闲地晒太阳了,根本无意进食,所以有“打死也不钓中午的鱼”之说。

近黄昏时,我们驱车前往拉萨市半小时车程外的堆龙德庆藏族民俗村。这是一个藏民聚居的小村庄,多是土块筑就的村舍,有个别院落是砖构的,那应该是这里的富户了,门廊做的考究气派,雕梁画栋,色彩与图案颇具藏味。几家院落后面有佛塔,塔身与屋顶上悬挂的经幡在风中飘扬。导游告诉我们,经幡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红色是鲜花,蓝色是天空,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湖水,黄色是阳光,等等。热情的藏族姑娘与小伙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脸膛被青藏高原的紫外线照射得红通通的,颧骨很高,脸圆圆的,手捧的花篮里盛着青稞粒,教我们吃几粒以保健康。进了藏宅,招待我们的是酥油茶与青稞酒,茶里自然酥油味浓重,我们大多喝不惯,酒的味道有点像米酒,爱吃醪糟爱喝酒的应该感觉不错。喝酒前要先用手沾了敬天敬地,且不能一饮而尽,否则会有失礼节。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可坐可睡的木床、存放手工织就的被褥的木柜、一个木茶几之外,就没什么家具了。醒目的是正对大门彩绘着花朵的顶角线上悬挂的镶嵌金色饰物的牦牛头骨,黑亮黑亮的牛角无形中透出威武的气息。牛角上悬挂着雪白雪白的哈达。旁边供奉着代表这片藏民所信奉教派的一位尚健在的大师的照片。客人就坐,品尝着酥油茶和青稞酒,那些列队欢迎我们的姑娘小伙子边唱边舞起来,动作不很复杂,踢踢腿,拉拉手,甩甩袖,节奏很明快,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晚间,在一个新建的大餐厅,我们数百游客围坐在厅堂里,来了个自助餐,我终于品尝到了慕名已久的“糌巴”,味道有点怪,是青稞做的,像面团,有点甜,听说也可做成咸的,依个人口味而定,是藏民最常见的主食。同伴们都吃了一口就难以下咽了。刚才接待我们的藏族姑娘小伙们这时成了服务员,当二胡、洋琴、手铃奏起时,歌舞表演开始了,服务员又变成了演员。当领班走到厅中,以吐字发音不太标准的“同志们好!”作开场白时,全场哄堂大笑。我的同伴还凑趣了一句“首长好!”大家,包括白胡子老外,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跳起藏族舞时,晚会达到高潮,领舞姑娘把雪白的哈达献给了外国友人。

54 西藏林芝地区巴松错湖自然风景区

一大早,我们离开了拉萨,向林芝地区驶去。

路边的青稞地里,藏民牵着牦牛犁地,引得老外都下车来观看。

经过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进入巴松错湖自然风景区,这是圣地股份公司一年前才开发的旅游景点。在买门票时,工作人员还特意让我们写了“保证不上岛”的保证书,解释说今天风太大,为游客人身安全考虑,请大家都不要上湖心岛。又驶了80公里,巴松错湖赫然在目,风中幽蓝幽蓝的湖面微波荡漾,在背后满坡松树雾气缭绕的雪山映照下,更显优美。湖心耸立一岛屿,平添亮丽。游艇沿岛而行,身后翻起银色的浪花。山环水,水绕山,美景不胜。

驶离巴松错,前往林芝地区中心八一镇的途中,在路边的一家川菜馆,我们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巴河鱼,就是在巴松错湖里成长的野生鱼,令人回味无穷。西藏除了藏民,大概满地都是四川人了,在拉萨,餐饮、农贸、娱乐业,甚至踩三轮车的,一出口就是四川口音。我想,一则,四川离西藏最近,另外,也缘于四川人吃苦耐劳、泼辣干练的个性吧。

已近黄昏,本想留宿林芝县,刚刚将行囊拎上酒店。同伴出来散步,遇到一位川A牌照车上下来的游客,忙问川藏公路的路况,因为我们不想从青藏线原路返回,还想看看川藏线的风景取道成都经陕甘回疆。没想到他告诉我们约90公里处正在修路,白天是不许通行的。我们只好匆忙上路。

入夜时分,我们驶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夜色朦胧,车灯照射下,我们的手脚冰凉,腿肚子打颤,知道为什么?勉强够一车单行的路,已经称不上什么国道了,左边是高山,右边就是万丈深渊,侧前方是两山夹缝形成的大峡谷,谷底湍流奔腾,路绕山而走,山谷盘到山腰,峡谷已深不见底,继续前行到山尖,就不敢再往下看了。尤其在会车时,一辆车必须找个最合适的边缘稍有盈余的角度停下来,另一车还要小心倍至才能通过。这节骨眼上,我们心里都在想:“幸亏是晚上,白天看那么清楚,一定紧张得方向盘都握不稳了。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是粉身碎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不过,大家谁也不便明说,免得我们的主驾心有余悸。第二天,我们才都倒吸一口冷气,庆幸是晚上通过风险的天堑。话说回来,险峻添了大峡谷的美,月光从峭壁顶端透过狭窄的缝隙洒在绕山而行的水面,水位时高时低,时而湍急,时而轻缓,像个顽皮嬉戏的小女孩,又像一条银蛇飞舞。

凌晨130,终于赶到波密县。

55 西藏波密县滇藏边界左贡县

一直在山路上慢行,路况实在不好,百十公里就有搓板路。这时才明白,为什么从新疆到西藏仅需3天,而从四川到西藏却要6天,如果路遇修路禁行也许更久。即使路况好,山路比起高速那也相差甚远,平均时速只有30公里

近中午时分,一面湖水出现了,是八然湖,一望无际,倚山而躺,蓝汪汪的,有种静谧的美。湖心一小岛,松树郁郁葱葱。湖边是草坡,时不时见到山羊群或牦牛,有牧羊的藏民,男女老少,各不相同。动物、人、山、水,那么和谐而悠闲自在。湖水尽了,又有河水,时不时有清泉倾泻而下,泉水就从公路冲刷而过,流入另一侧的谷底。

车到八宿县,修路禁行,决定调头去八然湖边自助餐。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家发现,这里离云南香格里拉只有200多公里,于是决定绕道云南,再回四川。”香格里拉,多么令人神往的名字!太棒了!

找寻最佳搭灶点时,纳闷为什么另一辆车迟迟没有跟上来,忽然接到他们的电话,通知我们可以转头回去绕路行驶。原来有个藏族小孩愿意带我们从一个村庄绕行,不过,得给他五元钱作为报酬。节省三小时的宝贵时间,何乐而不为呢?不想,遇到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河面约六七十米宽。还是我们那位有二十几年驾龄的同伴有经验,探头看了看,就果断地做出决定:“中间有几块大石头,丰田车要小心一点。三菱车,一点问题都没有!”说着,已经发动车,绕开河中的大石头沿河边淌着水花走到前面石少水浅处横切过去。半天不见三菱车跟上,回头一看,搁浅了,“怎么那么笨!还说你这车可轻松通过呢!那么大石头看不到吗?就不知道跟在我们车后面!”大哥火气不小,小弟的驾驶技术也确实逊色了些。他们车上两位男同志忙脱了鞋袜下来推车,费了好大劲,车轮终于提起滚过大石,顺利横跨河流,挡泥板有点损伤。

走了没多久,修路禁行两小时。为了不耽误时间,干脆在路边搭起炉灶,山中随处可见“天然林保护区禁止烟火”的明示牌,不过,我们用的可是迷你煤气灶,锅碗瓢盆一应俱全,都是在野外用品店买的,即安全又便携。荷包蛋下挂面,加上一点从建筑工那里筹来的青菜,色香味俱全,还有阿不拉的馕,牛肉干,萝卜干,橄榄菜,够丰盛吧?!

吃饱喝足,路也通了。

不久,又遇修路。近一小时,才得以通过。一个大兵在路边招手,见我们停下来搭他,别提多感激了,“我已经等了好几个小时了,如果这路再不通,今天就回不去了。”他是武警总队三支队的一位工程兵仕官,入藏7年了。“一定很辛苦吧!”我们问。据他所述,刚来那会儿,写一封家信,一个月后,人都探亲到家了,信还没收到呢!现在还好,电话通了。不过,新兵入藏,都有一段适应期,连洗脚水都不敢让他们打,以免活动过度,高原反应。记得有位班长,初来乍到,在山中见到一野物,抬腿就追,当场就不醒人世了,再也没有醒来。突然,士兵眼睛一亮,“瞧,这条路就是我们一车一车拉来的料铺就的!”眉宇间透出无比的自豪与成就感。他们的营地就在公路边,下车时还连连邀请我们去坐坐。

夕阳西下,亚拉山口,海拔4614,手可以触摸到蓝天白云。在两山间绕了足有108道弯终于到了雪山顶,那山路就是云梯,送我们摸到天空。山顶很平坦,积雪这一片那一片,有水潭,水很清澈。山口石碑后面有个小山坡,我惊异地发现,山坡上屹然卧着一对接吻的石骆驼,天工奇巧,愿天下有情人皆如这对骆驼长相厮守。

盘山而下。

“看,那是什么?”

“是鹿还是羊?”

“是黄羊!

可惜车速太快,我没看见,真遗憾。同伴说,鹿通常出没在密林里,高海拔的山坡上应该是羚羊或黄羊。

晚上700,到达邦达兵站,又因修路而搁浅。近十辆车停在那里,等候通行,公路上横着栏杆,摆着“修路期间,晚1000—900方可通行”的告示牌。为了能在入夜前到达在处于滇藏边境的左贡县,我们对拦路工人软磨硬泡,终于得以通过。不过,一条河边,因铺沥青,还是不得不在路上停下来等待了整整3个小时。黄昏等到夜幕降临。建筑工头竟在这期间用他的鱼网网起了3条鱼!西藏的鱼就是多。

夜很美,星星好近,格外清晰。满月旁,一抹云,有点像两只并行的大雁。

56 滇藏边境

清晨1000,我们进入了数十万公顷的长江上游芒康地区自然林保护区。山路十八弯,这山绕到那山,山谷到山顶,再山顶到山谷。对面山上是将走的路,清晰可见一个“之”字写在碧绿的山坡上,像是全能体操运动员手中飞舞的彩带。谷底就是金沙江,几天以来始终清澈的河水与一条混浊的河水并流,在这里成了金色的沙河,名符其实。两岸山石皆呈红色,这水或许因刷了这山而变了颜色。这里就是长江的源头。以前仅停留在中学地理课本与地图上的长江突然变得那么具体,无形中感觉与长江近在咫尺了。公路两边,柳树越来越多。我喜欢河边垂柳在风中摇曳的感觉。山坡上阶梯状的青稞地中,藏民在割草,田间时有喜鹊的身影,似乎不太怕人,稻草人对它们更是没有一点震慑力。由于山是红色的,红土地,红土房,红篱笆,连篱笆上晾晒的干草都被路上的扬尘染成了红色,原汁原味的村落,整个世界都是红色。地里,处处可见晾晒草料的四角架;田间散步的大公鸡,尾巴相当艳丽,是我在城市从不曾看到的。

不知不觉,又上到山顶,是“拉乌山”,海拔4550。这时候,看了一下里程表,从早上840到中午140,才走了156公里,往来于四五千米的山尖,身边皆为深不见底的峭壁,翻了99道山,绕了99道梁,能快得起来吗?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无非就是这样吧。迂回曲折中,时有藏民、滇民赶着马、驴负重走过,古时候茶马古道的马帮也许就曾这样穿梭于崇山峻岭中,为峡谷里难以走出大山的居民输送生活必需品吧。

在红拉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我睁大眼睛,保持高度警惕,找寻金丝猴的身影。猴子没见到,却见到了动作矫捷转瞬即逝的野鸡和野兔,也算没枉费心机、有所收获吧。

沉浸在紫色桃红色烂漫的山花春色中,先后看到了“西藏欢迎您再来”与“云南省欢迎您”的牌坊。

已近黄昏,澜沧江就在脚边。水鸟在江面做蜻蜓点水的游戏。山泉从坡上泻下,被水木电站用来发电。视野前突然出现一抹雪青色的山体,这是我在诸多色彩中的最爱。梯田中的青稞已是金黄了,可见云南与西藏气候上的分别。

57 云南香格里拉碧塔海

香格里拉是那样可爱,深深蕴含于秀丽高雅的花蕊中的那份神秘让你怦然心动。”

-------<<消失的地平线>>

一大早,就到了梅里雪山观景台,这是观赏对面梅里雪山的最佳角度。台上设有一个雕梁画栋的大牌坊,牌坊对面并立三个白色佛塔。一角石头上座一圆亭。塔前的香炉里正燃着一种灌木,冒着袅袅青烟,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佛塔前有藏民摆摊,我跑去求了一套香具,有大米、香薰灌木枝、成品香、还有经幡。藏族老太太教我一样一样来。她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就用手比划来比划去。祈愿、将米粒抛入香炉、香薰燃起、烧香,12枝香三个佛塔后各敬4枝,转一圈过来,将经幡系在亭前的栏杆上。同伴直叹我虔诚。

离开梅里雪山不久,又上到白马雪山顶,海拔4292。先后进入“生物灰岩地貌风景区”、“第三纪红层地貌生态区”、“近代冰川踪迹”、“滇金丝猴生态保护区”、“暖温性针叶林”、“层状辉长岩”、“蛇绿岩地貌”、“奔子栏干热河谷灌丛”、“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落叶松采种基地”等生态区。云南的生态工作做得真够细致,难怪是国内旅游业的龙头。一路看到了盛开黄花、比人还高的仙人掌和像由一个个鱼叉组成的松树。

绕过一道梁,对面碧绿的山坡上,赫然显现“香格里拉”几个大字,下面大概是藏文。谷底一片繁荣。最抢眼的是一个金顶的寺庙,那就是归化寺。

香格里拉,英文Shangri-la,译自藏语方言,意为“心中的日月”,经美籍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写成的<<失去的地平线>>一书引用介绍,作为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乐土而举世闻名。1997年,云南省政府经多方调查论证,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省迪庆州,并于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云南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县城不大,地广人稀,聚居了藏族、纳西族、彝族等。是个安静、祥和的地方。

香格里拉天界神川之旅由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碧塔海组成。

从香格里拉县出行,经三个小时的土路颠簸,到达碧塔海风景区,售票处一只德国黑背高大危猛,机敏的双眼炯炯有神。

进入景区,一路上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奇斗艳---正是花开季节。碧塔海也正是以此闻名的。另一引人入胜处是“黑熊钓鱼”,可是最近一则不是季节,二则人气过盛,几乎无法见到黑熊出没了。由于从停车场到湖心仍需步行2公里,已倍感劳顿的我们就此止步了。

恋恋不舍地驶离杜鹃花的海洋,又绕起山路来。已近黄昏,远远地看到对面半山腰上,一大片白色露台,在夕阳的余晖中泛着银光,想必就是白水台了。

不一会儿,到了纳西村落,是三坝镇。这里聚居了1.7万纳西人,信奉东巴教。我们留宿在一个东巴人家,这是一个二层的木板楼家庭旅馆。从院落拾级而上,是一个门廊,正中的饭堂门上贴着一幅东巴文字的对联,典型的象形文字,字形像山像水像日像月的。一问东巴老板,才得知那横幅是“万事如意”四个字,只是怎么也难以把那四个图画与这四个字联系起来。饭堂里,墙壁上贴满了老板自己作的东巴字画。色彩很明快,有点像我们常见到的以名作画。老板自称,在云南昆明的东巴文化学校经过正规训练,曾随老师同学去过法国表演呢,最近还准备去新加坡。东巴文化的语言文字越来越罕见了,作为国粹的一个亮点,以文化团的形式发扬光大真是件值得国人骄傲的事情。只是,有点令人遗憾的是,东巴文化,从来都是传男不传女的。

晚餐,老板做了一大堆野菜给我们,我以前都闻所未闻,更别提品尝过呢! 味道不错,只是有点咸。说来也怪,有种菜的味道,用一个不雅的词形容最合适不过---“臭脚丫子”。不好意思,有点倒胃口了,不过,这么独特的东西,大家了解一下也无妨。

席间,来了两个小姑娘,一看衣着打扮,就知同是游人。出于好奇,我主动和她们攀谈起来。原来,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社会前,进行一个自助游。是啊,工作后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用来圆梦了。由于囊中羞涩,出行前,她们对香格里拉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情况做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每到一处,换乘一路班车。如误了班车,或留连美景,就在当地多停留几天。两个年纪轻轻涉世未深的小姑娘有如此勇气与毅力,无形中给早已身心疲惫的我们又鼓足了劲。

58 香格里拉白水台---虎跳峡

天刚蒙蒙亮,登上屋后的白水台。灌木丛中独辟蹊径,木栈道拾级而上,只见一块木牌,左马道,右人道,有意思。气喘吁吁间,栈道两边不觉已由灌木转为树木。世界上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白水台渐渐在晨曦中显山露水了。水台倚山而居,乳白色的岩石因长期流水的侵蚀,形成圆滑的阶梯状,清澈的山泉在这里薄薄地平铺开来,一层层拾级而下,像在对人们细诉一个神秘而久远的神化故事。水是那么清,那么薄,那么柔顺,履石而下,站在远处,根本感觉不到台上有水。泻下的泉水在台基形成一个水帘,透过水帘可见两个不大的洞。一位纳西老人正在一洞前焚烧香薰木,他告诉我们:白水台曾是一位东巴教佛祖潜心修行的地方,于是就成了东巴文化的发祥地,而这个洞其实是个神龛,是纳西人祈求平安幸福的地方。在他的指引下,接了他手中的米向洞中撒去。他为我们烧了香,我们用额头触石,以施顶礼,祈福家人平安。听说旁边那个小洞是求子洞,还没有孩子的同伴在老者的指引下施了顶礼,祈求生个健康聪明的宝宝。老者在洞前大声用东巴语念了好久好久,还手舞足蹈比划了半天。我不知所云,但真诚希望大家都如愿以偿。

又启程了。路上时有山体滑坡的痕迹。有一处,公路依山盘旋而上,右边就是峡谷,风很大,大块的石头从山上滑到公路上,我们刹车静观,待石雨较小时才勉强通过。路边偶遇的木屋,屋顶都是人字形,也许这里雨水多一些吧。

峡谷渐深渐险,依山而行,有河水在谷底穿行。眼见水势渐大时,已进入了虎跳峡。有个美丽的传说:在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交界的地方,传说中有只虎,在这里一跳,由哈巴雪山跃上玉龙雪山。就有了虎跳峡。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中间有细缝,河水从其间底部穿行而过。因险而美。

在最险峻的虎跳峡中段,俗称“中跳”处,一对金发碧眼的青年招手搭上了我们的车。我正欲用英语询问他们去向哪里,不料他们先用流利的中文搭腔----想去丽江。原来是在北京一所大学执教的法国人。听说我们从遥远的新疆驾车来到这里,睁圆了眼睛,“哇,相当于横穿10个法国!

到了“下跳”,我们下车到景点观峡,他们就下了车。这里才是已经开发对游人开放的旅游区,也许因为这里的水势最为壮观。水从峡谷间奔腾而下,翻起浪花,波涛汹涌,水中立有大石,也许这石就是那虎的跳板。拾级而下,水声越来越大,气势磅礴。游人寻找各个最佳角度拍照留念,以记载这个惊心动魄的场景。

驶出虎跳峡,我们结束了香格里拉之旅,又在山间迂回,取道四川,经陕西、甘肃,经四天驾程,走出大山,回到新疆。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