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点半就要上机场了。今天拉萨的天气阴沉沉的,风声也紧。早上我们6:30起床,7:00早餐,7:30就出发了。此行是应会务组小韩之邀,一块去一处不出名的寺庙拜财神的。昨天小韩说起,这寺庙的神佛是只有每个星期三才拜的,我们正好赶上了,临走可以去看看。儿子本来说我中午就要去机场,时间太赶就不去了,韩说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了,所以今天起了个大早。
这寺庙叫丹杰林寺,就在八廓街附近的丹杰林巷子里,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丹杰林寺并不是单纯的财神庙,据资料介绍,它属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是桑耶寺的属寺。但这座小巷里不起眼的小寺,最大的特色是以酒为题材的供品,这在其他寺院是不常见的。我不知道小韩从哪儿得到拜财神的信息,也许周三的礼拜含有这样特殊的寓意?来这里的香客实在是太多了,幸亏我们来得早,出来时只见排队进寺的人龙已蜿蜒伸展到半条巷子了!(应当不会是酒香诱人,想必还是财神的魅力?)
这是在拉萨少有的不必买门票(仅对汉族游客而言,拉萨的所有寺庙对藏人都是开放的)就可以进的寺庙,拜佛的程序和仪式挺有意思:参拜者要先买一抱香草、一瓶青稞酒,走近寺旁烟气冲天的煨桑炉,把香草抛进去,再洒上青稞酒,然后还要从小韩租来的一个褡裢的两边各取3把青稞豆和一种什么粉撒向焚烧着的香炉。这大概是进门前的仪式吧?
还了褡裢后开始排队进殿,这时需要自己买上一瓶青稞酒、一条哈达(5元一套)。进得大殿跟着行进的队伍来到供奉神佛的香炉前,把自己的酒拧开盖子交给喇嘛,由他掺和进佛前那一排明晃晃铮亮铮亮的铜香炉内。然后到了一位女菩萨的宝座前,人们依次把哈达在自己额头贴一下静默许愿,然后向菩萨献上。
这一道程序算完了,然后就开始拜佛。先要在一个巨大的盛满毛票(绝大多数为一毛)的池子里,把大钱换成一角的毛票,换多少随意。我开始并不知道要做什么用,就把身上的4元块票换了40张角票(儿子正好想换角票带在去阿里的路上备用,就向一旁的喇嘛换了几十元已经捆好的百张一札的角票)。有意思的是,这里完全是“自助”式的,人们自己动手,扔下大票数出小票,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人“作弊”(当着神佛之面,恐怕即使有人想,那也是有心无胆吧)。
随着行进的队伍,学着小韩的样儿,我们开始从一层到三层的拜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坐落深巷浑不起眼的小寺里(其实西藏除集宫殿、城堡、寺院于一身的布宫外,所有的寺庙都谈不上雄伟阔大,连大昭寺都谈不上,和内地许多古庙名刹比起来,它们真的相形见绌,但是他们和僧俗信徒的关系或者说距离,却远比内地的要紧密甚至亲近,藏传佛教的这一特色,是我此行感触颇深的)竟然会“藏着”如此众多尊佛像(怕不会少于百尊)!
一开始我是见佛就拜:拿一毛钱在额头上贴贴,双手合十拜一下,插入佛龛的下部。后来发现佛太多了,我不认识他们他们更不认识我,(有些不敬,我佛慈悲,万勿怪罪!)就开始有所间隔地供奉,可是刚上到三层,我手里的角票告罄,好像有蛮多尊佛还没拜哦,怎么办呢?听小韩的口气,向神佛布施是自愿的,但若真就这么“一毛不拔”地走过他们身边,似乎又不大妥。好在那盛着角票的池子随处可见,我又拿出5元,坐在池边数出了2张块票和30张角票。接着的拜佛就隔三差二的(怕手上的角票又不够)了,没料到最后却剩了不少。
出得寺门,看到那蔚为壮观等待排队入殿的逶迤长龙,不由得赞叹我佛富贵,这不收门票的寺院每一天得到的“布施”,绝不是个小数目,以我等不甚虔诚的主儿,至少也得花个十块八块的,那虔诚的呢?拜财神,我并没什么兴趣(这辈子没生了发财的命,或许就因为对“赵公元帅”礼拜不勤吧?不对!还是心不诚。我佛在上,哪有拜了佛还在这儿斤斤计较的!没让你一世受穷已经是大慈大悲了,哈哈……)不过是想现身体验一下藏区僧俗信徒们的宗教生活罢了(说他们是“宗教生活”可一点不假,他们每日的生活绝对离不开诵经、转经和拜佛,依我的观察,对虔诚的信徒而言,他们简直就为此活着)。当然了,为我的亲人祈求平安,表受穷受苦还是少不了的,愿我佛慈悲!
桑与煨桑
“桑”是藏语,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
煨桑的程序: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所以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都会发现煨桑炉(就是北方的香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