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此游记共11篇,详细记录了此行西藏大北线的过程和攻略, 并附有大量写实照片。由于这里不方便贴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去我的博客看更多的游记。地址 http://blog.sina.com.cn/alanxjp )
(行程路线图)
4. 详细行程流水账
第一天 9.20
5点起床,坐前天约好的出租车直奔机场,赶8:10的飞机飞往拉萨。由于昨晚没睡好,在飞机上一直睡到飞机下降。11点左右到拉萨。坐机场大巴去市区,然后换一个人力三轮去预定好的赛康宾馆。宾馆不错是藏式风格,就在北京路上,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很近。
中午随便在附近的德克士吃东西,然后在对面的超市买点食品饮料等,回宾馆休息。因为第一次上西藏,算是比较小心,为了尽量减少高原反应,以适应休息为主。
高反:出飞机一瞬间心慌了一下,放慢脚步慢走就好了。
吃药:按照老神医的建议,吃板蓝根,肌肝片,善存,红景天,葡萄糖,西洋参片。反正就是一大把,也不知道哪个会起作用:)
对拉萨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天空不算蓝,甚至有点灰蒙蒙德。第一眼看到布达拉宫也没有太多震撼的感觉。
饭后一个人在布宫广场徘徊,却没有激动和视觉冲击,也许是重头戏还在后面,使得布宫显得黯然。到时有不少游客在广场上留影,青藏铁路开通以后,这里的游人越来越多了。布达拉宫的门票购票证已经被贩子炒到500-600。由于国庆期间票太难买,决定先放弃布宫游览,回来再说吧。
第二天 9.21
睡懒觉到8:30才起来,感觉不错。在宾馆吃早餐,背上行囊和小奚他们去逛大昭寺。但没想到大昭寺由于有人太多,散客11:30以后才让进。只好改道罗布林卡参观达赖的夏宫。
每年藏历的3-10月达赖同志就会从布宫移驾到这里行政办公。里面很大,共有5个颇章,也就是宫殿。就像内地的皇帝行宫一样。
(罗布林卡大殿)
罗布林卡就在拉萨市不远的地方,所以中午还可以回到宾馆休息。我们到亚宾馆的DUNYA餐吧吃中饭,休息。
(DUNYA餐吧里面的六字真言)
午饭后,小奚他们要休息,我就一个人溜达到小昭寺。中午几乎没有什么游人,在寺庙的大殿,喇嘛们正在颂经,三四十个身穿红衣的喇嘛相对在大殿正中坐成两排,口中非常有节奏地念念有词,身体也随着颂经左右摆动着。喇嘛们形态各异,有闭目,有左右张望,有面带微笑,有面无表情,也有偷空挖鼻孔偷懒得。。。信徒们沿着顺时针方向绕着大殿转圈,手中拿着酥油灯,或者油壶挨个给殿内的酥油灯加油,又或者手拿转经轮边转边走,也有抱着孩子来企福的,用孩子们的头逐个触碰四周的佛器和经书卷。被这种虔诚的氛围感染,我先是站着看,后来干脆找后排的座台坐下,静静地看着,听着,感受着。。。
这时候,我才觉得自己真正开始认识西藏,并被西藏文化所触动。从藏传佛教的神秘,信徒们的虔诚。这才是西藏。
(小昭寺里面讲经的僧侣们)
(常年照亮的酥油灯)
下午4点去大昭寺。拉萨老城区是指以大昭寺为中心、方圆1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后经元、明、清历代修缮增建,形成今天这样规模的宠大建筑群。大昭寺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先后被称为“惹刹”、“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初建时的只有8间殿堂。15世纪宗喀巴在此创建了喇嘛教格鲁派,寺庙的香火日渐繁盛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最终形成了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经堂大殿。请注意屋顶的祥云)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和故事。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更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金顶)
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英文名称:The Potala Palace and the Jokhang Temple Monastery, Lhasa)。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14),后来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大殿屋顶一角)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雪域狮子)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大殿屋顶装饰壁画)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
(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人们)
(磕长头-五体投地)
(磕长头-一步一区)
(磕长头-我心向佛)
(磕长头 -也有小孩)
(磕长头-累了歇会:)
(磕长头-中场休息,喝碗酥油茶)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转经的当地人)
在大昭寺几乎呆了一下午。寺里面12岁的等身释迦摩尼金身像没有打动我,却是在大昭寺三楼坐着晒太阳,看日落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大昭寺。当落日柔和的暖色光照在大昭寺金顶和屋檐上,使得大昭寺更显得金壁辉煌。看着寺门前磕长头的藏民,香炉里面缭绕的烟气,寺庙屋顶飞舞的鸽群,真是有民生祥和,佛光普照的感觉。。。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鸽群飞舞的黄昏)
(金壁辉煌的大昭寺-屋顶全景)
晚上其他的同伴都来了,只有NANA航班出了点问题,要明天才能到。大家在毛家饭店吃饭。
(从大昭寺可以看到布达拉宫)
第三天 9.22
被《藏地牛皮书》描写的情景打动,我一大早趁着晨曦初起,同伴还在梦中一个人再赴大昭寺。在没有游客干扰的情况下,随着藏民们顺时针绕行八角街一周。再入寺中看当地人虔诚的膜拜心中的神灵。这种融合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氛围。只可惜我没有藏民的衣服,和一张黑黝黝的脸,也不会说藏话,要不然也能享受一下1元门票的待遇,随当地人再游大昭寺:)
(门帘)
(大昭寺-看藏民喝圣水,洗头)
(大殿门上形态各异的雪域狮子)
上午10点和小奚两口一起去色拉寺游览。在色拉寺养老院遇到了一群当地的中学生在做义工,和喇嘛们聊天。
(色拉寺里巨石上的佛像)
(色拉寺-专心颂经的僧人)
排队参观马面金刚的时候的时候遇到一个在陕西读书的藏族女孩子,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寺庙的情况,告诉我们这个神很灵验。所以我们也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终于见到了马面金刚,献了哈达许愿祈福此行顺利,家人朋友们平安健康幸福。。。此时的情景不知道为什么让我突然想起来2003年的某一天,我在印度南部的某个神山上被朋友强烈邀请去随成千上万印度信徒朝拜一个据说非常灵验的神的情景,当时排队将近2个小时(还是当地的朋友带我们直接进了神庙,没有从山下开始排队,要不然需要1-2天时间)在一个黑乎乎的山洞里面,隐隐约约的看了那位神不超过5秒钟就被人推开,至今也不知道神长得什么样子。:)
(色拉寺-建筑一角)
(色拉寺-拉萨到处可以见到的土法太阳能装置)
中午回来在宾馆斜对面的一个小餐馆吃饭,沙锅米线。
下午小强加入我们一同去哲蚌寺游览,看喇嘛们辩经。场面的确可观,有七八百名红衣喇嘛在山顶的辩经堂齐聚,两个一组,激烈讨论辩经。有意思的是一个盘腿打坐,一个站在对面手舞足蹈,并挥舞佛珠击掌作势,也许是在加强力道,试图用心理战取得胜利,一时间整个辩经场被喇嘛们的红色服装所覆盖,同时在上空响彻着喇嘛们辩经的声音,很是壮观,也很有趣。
(哲蚌寺-辩经的喇嘛)
我们在里面徘徊了一个多小时,每个人都拍了上百张照片。不过喇嘛们现在也有了经济头脑,要想看可以,但是要想照相,哼哼,交15元!一个也不能少!
(哲蚌寺-拍照交费)
(哲蚌寺-喇嘛们辩经结束,返回住地)
由于哲蚌寺在山上,走走还是很累得,回来居然有点头痛。加上路上又在布达拉宫停留拍照,太阳大大地厉害,回来很累,先躺下睡了一觉。
(哲蚌寺-建筑一角)
(布达拉宫-倒影)
晚上NANA同学来了,大家齐聚,大罗尽地主之宜,请大家在四川会馆吃饭,分共收拾东西,准备行程,采购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