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天路之旅——暑期西藏之行散记(六)经幡——天地玄黄,风马萧萧

天路之旅——暑期西藏之行散记(六)经幡——天地玄黄,风马萧萧

发表时间:2010/2/9 12:05:32 阅读:116次

在青藏高原等藏族聚居区,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象印于布麻、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小旗。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旗帜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旌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摇曳飘荡,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这一面面小旗,藏语称“隆达”,汉语称为“经幡”,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祈愿幡”。不过在藏区,人们更习惯称它作“风马”或“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则是马的意思。从宗教哲学意义上讲,这种祭拜方式当源于一种原始祭祀文化,主要承载了崇尚自然,祈愿求福的朴素哲学理念和深沉的宗教思想。他们认为,在灵气聚集处如神山圣湖和寺庙,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神灵护佑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就能够把人间的愿望准确而及时地传达到神灵那里。据传公元12世纪初,藏传佛教的噶举派寺院为传诵其教义首创悬挂风马旗,从此成为藏区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

风马旗就其外在形式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山头、要冲和渡口。二是一条三五米长的单色狭长布条,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条的一侧缝接在一根粗长的经杆上,插立在寺庙庭院前,拉萨大昭寺广场上插立的经杆就是这一种。三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星火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主幡方块布,分别系挂在柳树枝杆上,这种经幡在古城拉萨的民居楼顶上随处可见。

主幡旗面的中心图象大多为一匹矫健宝马,马背上驮着火焰炽烈的宝贝,四角环刻四尊保护神,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一段经咒散置期间,图文并茂,相映成趣。星火条的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且每块颜色的排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其颜色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象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也有所谓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之说)。

藏区人们无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以示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第一件事就是系挂风马;初春开犁播种,在牛头插挂风马,是向土主地母祈祷五谷丰登;在圣迹古刹张挂经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及其圣哲贤明的崇拜与礼赞。

风马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 更换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总之,风马成为僧俗信众与神灵交流的通用媒介,也成为交通凡世与灵界的一座桥梁。


(风马萧萧)


(连地接天风马旗)


(大昭寺前的经杆)


(风马图案)


(树上的风马)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