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巴松错回来的途中,我们参观了这阿沛新村。这里也属于广东、福建的对口援建项目,村口的石碑上醒目地标注着。不过据蓝导说,这实际上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出资兴建的一处藏民新居的样板。阿沛家族原是14世达赖喇嘛的管家,在西藏排行第三的大农奴主,拥有农奴数以千计。解放后,解放了的阿沛家族的农奴就地安置,形成了一个村落。但因“旧村”的地理位置连年遭遇水灾,于是阿沛副主席出资建了这新村和一个希望小学。
戴着藏民的皮帽,拿着转经筒和村口的一对藏族老夫妇合影(当然要付钱的)后,我们就进了村。一排排很具藏族特色的两层民房整齐地排列着,建筑风格(色彩艳丽的雕花门窗和飞檐)是藏族的,整齐划一的排列格局却是非游牧民族特色的。既是“新村”,又还是样板,自然要有些新意的。
相比较而言,“新居”是相当豪华的。每一户都有栅栏围着的庭院,草木青青,繁花似锦,那盛开的鲜艳的大丽菊把新村点缀得尤其喜庆。有一幢楼与其他人家的木栅栏不同,而是采用了带有龙凤雕花图案的金属护栏,窗户上也装有带着豪华雕饰的金属防盗网。这想必就是样板中的样板了,果然大家被引导进了这户人家。
上了二楼,看了厨房、客厅、卧室,尝了酥油茶、青稞酒、藏巴(青稞面烤的饼子)、酸奶、奶酪,还有我喜欢的一种带着咸口的好吃的土豆。儿子给我和这家的女主人拍了照,令人惊异的是那相当讲究的厨房,金晃晃的铜器酒釜、舀勺直晃你的眼,到处是彩绘的墙饰,所有橱柜上也都是色彩艳丽的面饰,那是一种带有藏传佛教宗教与民族特色的特有的图案和色调,紫红、大红、明黄、深绿、粉白,还有孔雀蓝,大反差色调的组合却也并不觉得艳俗。
客厅大彩电旁的一面壁橱是与佛龛一体的,上部的5尊佛龛,既有盛满酥油的酥油灯碗,又有敬奉的钱币。有意思的是,就在佛龛对面客厅的墙上,高高挂着这幢楼里唯一的“非民族挂饰”——一幅在天安门城楼上有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人头像的画框。
在这户人家雕绘着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图案的朱漆大门前拍照留念后,我们离开了这富裕的“新村”。但愿,这不仅仅是个别藏民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