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西藏印象(6)--帕拉庄园

西藏印象(6)--帕拉庄园

发表时间:2010/2/9 11:08:03 阅读:113次

西藏印象(6)--帕拉庄园

西藏印象
---农奴主奢华的庄园
离开了江孜县城,我们在导游的推荐下,参观了帕拉庄园,它是目前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隶主庄园,位居十二大庄园之列。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生活的真实写照。
帕拉庄园位于距江孜镇不到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地处年楚河南的平原上,据说在江孜县城居高遥望,都能看到这个庄园和当年属于它的那一大片农田。听说帕拉原是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并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官衔。
  以前曾经听说过许多西藏奴隶主如何奢华,如何残酷的迫害奴隶的故事。没见到帕拉庄园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西藏交通不便,高寒缺氧,尤其是几十年前,闭塞、落后。农奴主的生活纵使奢侈,又能到哪种程度呢? 进入帕拉庄园后,只有用目瞪口呆来形容我们的震惊了。
  我们跟随导游进入大门并不十分豪华的大院,看来我们的导游和这里很熟,所以特意找了一个讲得最好的讲解,小伙子扎西。呈现在眼前这个高3层的帕拉庄园,楼梯都是木制的,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建筑,但与周围农奴矮小的房子相比,至今仍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贵族气势。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房间62间,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爬上爬下,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
据导游介绍,帕拉家族在1640年以后,以达赖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在西藏现代史上,帕拉3兄弟扮演了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曾担任过14世达赖喇嘛的大管家;老二经营庄园,也封有四品俗官头衔;老三担任过警卫团的团长。因为有了这样的职权,就使得帕拉家族有了特殊的政治地位,也聚敛了财富。1959年他们3人都随达赖集团流亡,并先后死于国外。在大门前有个木牌,介绍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帕拉庄园共有附属小庄园37个,牧场12个,农田3万多亩,牲畜14900多头,有奴隶3千多名。这个家族成员参与叛乱并外逃以后,其庄园理应全部没收,当时的江孜分工委考虑到帕拉庄园系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具有特殊意义,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现在就用来让大家参观了。许多部电影也是在这里拍摄的。“红河谷”“西藏风云”“江孜之战”“拉萨往事”都看中了这个庄园,在这里拍了很多镜头。
因为看过一些反应西藏农奴主的电影,所以这个庄园对我充满了神秘。顺着狭窄的木质楼梯就到了二楼。来到了庄园主的会客室,在这里,人们用蜡像按原样恢复了50年前庄园主会见西藏江孜商务总管时的情景,所用各种物品都是原品,有装青稞酒的硕大的牛角,有从英国进口的威士忌,有用于喝酥油茶的银盖瓷碗,有进口的高脚玻璃环,有象牙制成的麻将。桌上摆放的罐头、饼干等食物,也是当时的“原件”,它们也都是从英国进口的。可以想见庄园主过的是多么奢华了。
  扎西带我们来到主人专门用于日光浴和冬天居住的“日光室”里,下面的房间窗户都很小,只有这里安了进口的玻璃窗,一进房间,就感到明亮通透,如果是大晴天,一定是阳光充沛的。各种陈设更是极尽豪华。虎皮、鹿皮及各种动物毛皮挂在墙上,显示出主人不同寻常的身份。从英国进口的留声机就有2架。扎西指给我们看屋内的一架马鞍,它是用黄金打造的,中间的皮革是印度青蛙皮所制,由于做工精细,肉眼根本难以分辨拼合处。让我们只有咂舌的分了。
一间房套着一间。走进所谓聚议厅,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日常用品一应俱全,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溜冰鞋等体育用品,即使是在当时内地的大户人家,也是难得一见的东西;各种进口的洋酒堆满了酒柜,大大小小的各种酒杯排了长长的一排。仅喝水的杯子,就有明朝的永乐瓷器和日本咖啡具等不同种类。在所有陈列品里最珍贵的则是各种妇女的头饰等装饰品,翡翠手镯“浩浩荡荡”地占了陈列柜的一层。这些用绿松石、红玛瑙等做成的价值连城的珍品,在那时只是农奴主头上的一件普通饰物而已。进口的酱油和醋、象牙扇子、水晶眼镜、手表,座钟,农奴主妻妾所用的门类齐全的各式化妆品,甚至还有进口香皂和毛线。凡此种种,难以尽述。应该说, 西藏和内地的往来不如和国外来往容易,所以许多奢侈品应该是从印度、尼泊尔辗转运进的。
每间屋子内都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我们还看到了帕拉的家庭经堂,这在当时江孜是首屈一指的。中间一汉式雕花门洞,木门、隔板、高台、护栏及藏柜上,全部雕绘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等故事以及著名的成语故事。在庄园主太太的卧室里,梳妆台上的全套化装品,均为英法国进口的,不仅在当时是最高级和时髦的,现在看来也不落伍,衣柜外层贴的是旧上海时兴的美女招贴画。我们还看到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可见帕拉家族当年的日子有多么豪华。
在主体大楼中,还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庄园中还保存着旧时的监狱,这是西藏贵族统治农奴的工具。除了这些,庄园里还附设了许多手工作坊有酿酒坊,纺棉织布,织藏毯的作坊等。
参观完主体大院以后,我们又来到对面的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分为三类:差巴、堆穷、朗生。”朗生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家里养的”,即家奴。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受领主绝对支配,毫无人身自由和权利,是农奴中最悲惨的阶层。堆穷指“小户人家”,靠租种领主、大差巴户的小块土地为生,或者有一技之长,靠专门技术,他们要向原来的领主交纳人头税。堆穷绝大多数没有牲畜和农具,份地也少,可以说基本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差巴的地位在农奴中最高,一般要列在庄园名册中,有资格参加庄园会议。差巴人口总数最多,占旧西藏人口的50%以上,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但是差乌拉和高利贷的主要负担者。
在这个总使用面积不到160平方米的小小的院子里,竟住着14户农奴共60多口人,每家最多的9口人,少的也有3口人,一家人挤在仅几平方米的黑暗、低矮的房子里,苟延残喘,分别从事织氆氇、织卡垫、喂马、饮事、酿酒、裁缝、侍卫等繁重的劳动,这些家奴最高年薪有的16甲克(1甲克等于12公斤粮),有的13甲克,最少的一天只有一勺糌粑以维持生命。
在60年代,我第一次了解西藏是从电影《农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在西藏拍摄的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完全由藏族演员出演的电影。这部影片反映了旧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我记得里边的主人公叫强巴。强巴的祖祖辈辈都是农奴。他刚出生,父亲就被贵族老爷折磨死了,惟一的亲人——奶奶在苦难中把他带大。在他十几岁时奶奶也死了!贵族老爷把他抓去当了郎生(家奴)。强巴在老爷家,被少爷当“人马”骑着玩,用鞭子抽,管家揪住他的头发往树上猛撞……这个倔强的小强巴没有用乞求来换取老爷的怜悯,而是用沉默表示反抗。他决心不再说话,像哑巴一样地把仇恨埋在心底。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解放军治好了强巴的创伤,还派马送他回去。部队首长送他上马时,他还以为首长自己要上马,就习惯地俯身跪在马下让手掌踩他的脊背上马。首长惊异地把他扶起来,并请他上马时,他才如梦初醒,热泪盈眶而不忍离去。记得当时看到这里,我也早是泪流满面,至今记忆犹新。
从朗生院出来以后,我们看到了在帕拉庄园四周盖起了座座新居,听导游说,里边的主人多是当年帕拉庄园的“朗生”(家奴)和他们的后代。日子过得相当可以,就拿桑姆一家9口人来说,就拥有26亩土地、6头奶牛,还有马、羊等牲畜,6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早几年盖起来的。此外,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已不是什么希罕物品了。从庄园出来,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
受了一次阶级教育,哈哈。


(庄园院子)


(大门)


(留声机)


(马鞍)


(奴隶院)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