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是爬行动物首先占据了陆地上的所有空间迅速发展,演化出了恐龙家族统治陆地。当时的气候特别适合爬行动物的生长发育,恐龙十分繁盛并成为了陆地上的霸主,有些爬行动物飞向了天空,有些则返回了大海。它们和恐龙一起在白垩纪末期那场大灾难中灭亡了。生活在空中会飞翔的爬行动物是翼龙,生活在水中的大型爬行动物是鱼龙。这里我们所说的就是翼龙和鱼龙。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亚翼龙是三亚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因为博物馆落户三亚,就命名它叫三亚翼龙了。
同时 也因为三亚翼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物,所以专门开放了一个翼龙展厅。
三亚翼龙不是恐龙,而是一种在天空中飞翔的古老爬行动物,是最早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被称为“统领中生代天空的霸主”,有着“天之娇子”的美誉。
我们可以想象,这只翼龙形态,仿佛是在空中飞翔并俯视着大地。翼龙的所谓的“翅膀”不同于鸟类。因为它没有类似鸟类的羽毛,也没有象蝙蝠那样的指骨来支撑皮膜,它只是从它前肢的第四指的一根指骨延伸出来,用这一根骨头来支撑它整张的皮膜,所以说,它的飞翔能力应该是比较差的,大部分时间它只能从高处俯冲,向下滑翔。
翼龙类动物属于飞行爬行动物,它们与同时代的陆地统治者恐龙都产生于约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同时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末期。
我给大家讲一讲关于翼龙的种类。
总的来说,翼龙大致分为两大类,那就是(啄)嘴龙类和翼手龙类两类。
(啄)嘴龙类是相对原始的。它们一般具有长长的尾巴,只有一例是例外的,那就是蛙嘴翼龙,它们是短尾的;
翼手龙类则较进步,尾巴通常退化变短。在它们成功统治天空的1.5亿年间,翼龙不断进化,以获得更加高强的生存能力,更好的适应环境:它们的个体逐渐变大,从小到麻雀之微,到翼展15米之巨,尾巴逐渐变短,脖子加长,牙齿变少甚至消失;进步的翼龙往往还发育出头饰,这些头部(山脊)状构造虽在形态上千差万别,主要功能却大致相同,不外乎吸引异性、飞行时保持平衡稳定和保证捕食时的准确性等。
辽西热河生物群,近年来发现了数十件珍贵的翼龙化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三亚翼龙就是其中之一。与别的翼龙相对比,这个翼龙的骨骼非常难得地十分完整,个体也是很大的,其形态也是非常完美的,有着非常的科研价值和欣赏价值。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经专家研究之后,被认为是翼龙类的一个新种,所以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而难得一见了。如今,它落户三亚,也就成了我们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也许您会好奇的问,翼龙是怎样飞行的哪?
在中生代,翼龙先于早期鸟类掌握了高超的飞行能力,它们既可以滑翔,也能够鼓翼飞行,甚至翱翔,是中生代的空中娇子。
翼龙的翅膀与鸟类完全不同,与蝙蝠则异曲同工。翼龙的前三指可以自由活动,第四指加长加粗支撑起翼膜,形成独特的翅膀,第五指消失;蝙蝠除了第一指外,其他四指变长,像风筝的骨架那样支撑着薄膜用以飞翔。
另外,经研究证明,翼龙还发育有脊椎动物中相对最大的小脑叶片,它是维持躯体平衡和运动协调的器官。这表示翼龙完全有能力对飞行时身体各部位的各种复杂信息进行协调和平衡,具备了高超的飞行能力。
(备注:请关注图片区域,关注三亚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