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三亚百越民族文化村
来海南,亲身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七月七日下午三点多钟,在继续沿东线高速南下三亚的途中,我们头顶烈日、脚踩热土,来到了环境古朴清幽,田园气息浓郁三亚百越民族文化村。
民族文化村依山傍水,远望青山郁郁葱葱,近看绿水平平静静。有别具风格的木屋木楼,也有原始生态的茅草房。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是那木制的廊桥,既可体验亭台楼阁的庭园韵味,又可感受遮风挡雨的绝妙好处。行云流水漫步其间,有看不完的美景和风情;说不出的情趣和意境。
我们没有去演绎黎族阿妹的婚爱习俗,因而男性都无机会成为“临时新郎”。我想阿妹们有些失望,没有收成啊!
廊桥尽头,我们每人都戴上一圈纸花环向村里走去,在经过满屋子里摆着鼓和锣的“叮咚屋”时,我们都用力的敲敲打打,据说敲打得越响就代表平安,吓!看见好友准备给我照相,赶紧POSE一下。
走运桥上,大家都小心翼翼、晃晃悠悠走上一遭,因为那牌子分明写着“谁走过去,谁就顺利、平安、吉祥”。
路边草坪,立着一个半人高的石头,上面书写着“三月情”三个红色大字,想必农历三月三的这里,人山人海,成了歌舞的海洋。
我们漫步在村里的曲直迂回的小道上,那椰树高大挺拔、棕榈刚毅健美、翠竹秀丽玉立、蒲葵枝繁叶茂。那座座黎族船型茅屋卧居林间,更显得悠闲别致。半掩的柴门旁、苍凉的石磨前、高悬的牛头下,你仿佛看到黎、苗族的历史。难怪他们把木鼓、梆子、弓箭、扬谷机、舂米杵臼、箩筐、扁担、针线笸箩等井然陈设,向游人展示黎、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忽闻阵阵清幽的音乐,寻声望去,一个老阿婆正用鼻子吹一根竹管。讲解员告诉大家,这叫鼻箫,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是黎族传统的、独有的乐器。古往今来,是黎家青年表达爱情时常用的乐器和信物。驻足听一曲,消去炎热的烦躁,缓步看过去,苍桑的历史写在老妇脸上。我以为鼻箫音色纤细柔和,娓娓动听,那似有若无、断续飘渺的乐声,听来更有仙乐的韵味。但鼻箫要走出深山走近大众,仍需努力!
继续走在幽静的小路上。路正好穿过一座茅草房,里面挂满了原始味的手工黎锦和苗族的蜡染。件件色彩鲜艳、个个图案分明。一个脸、手和胳膊都纹身的老阿婆坐在地台上,正手脚并用地织布。讲解员告诉我们:老阿婆织的物品就叫黎锦。黎锦是采用木棉花果内的棉毛织出的一种特色花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妇女通过简单的踞织机运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等图案构织成富有装饰风格的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和谐,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由于能够使用踞织机这种古老的纺织机器的人越来越少,黎锦也随之越来越少,所以黎锦传递的不仅是历史价值,还有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我们平静地听着讲解,若有所思地看着黎锦。没有文字的黎族是借黎锦这个无言的载体,通过图腾式的图案记录本民族的发展史。然而纺织业飞速发展到今天,黎锦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多少?市场空间又发展了多少?我想只有让古老的技术和传统与现代工艺和理念相结合,才能使黎锦走向岛外、走出国门。
漫步在民族文化村这个人文景观里,我们对黎、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些初步的认识,但看到海南的现状,我们的脚步有些沉重,改革开放给海南带来了什么?今天黎、苗族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历史和现实谁更重要?我想只能是尊重历史、着眼未来啊!
天热、出汗、口渴。结束了民族文化村的漫游,好友花六元钱买了两个新椰子,递给了我一个,含住吸管猛地一口,啊!爽呀!青涩、略甜、微酸……民族文化村让我们品味着黎、苗民族古老、质朴的文化,也让我们在欢乐中冲淡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繁嚣和浮躁,得到片刻的纯静与欢欣。
忽地拍脑——文化村里,我们一样东西也没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