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融入三亚市井生活(第2天)
发表时间:2010/2/23 15:49:34 阅读:110次
D2:
因为第一天的游玩不算累,今天早早起床,和妈妈一起去附近的菜场买菜。仔细观察了一下三亚普通的街道,基本上没有什么破旧的房屋,但是有不少烂尾楼,很多老百姓自己在家门口开的早点摊,卖的多是米粉、面、粥之类的,在这个大陆禽流感肆虐的时期,他们养的鸡竟在满街乱跑,就在客人的脚下啄食。
三亚普通的菜市场隐藏在居民区里,我们去的这个居然还是土路,最有海滨特色的是买鱼的小摊上摆着各种大小、稀奇古怪的海产或鱼类,你指着一种鱼问“这是什么”,小贩只能摇摇头——他自己也叫不上名字,每天在海里打到什么就卖什么。
这里有北京少见的水芹菜和四角豆,生鸡蛋很贵,都是论个卖的,要4、5角钱/个。我们每天都会买鱼,这里新鲜的带鱼、活的鱿鱼、黄花鱼我都是第一次见到。
早餐后,我们坐公交车(好像是204路),去大东海1元/位。大东海几乎没什么人,到处是要你潜水、买工艺品的,还有要带你去走私商店的出租车。这里海边的园林景观不错、海水够清,这样的淡季即使散散步也好。海边带阳伞的休息椅没有人,可是我们刚坐下就有卖冷饮的说“要买了东西喝才能坐”,看了看东西贵得像抢钱——不坐了。国内的旅游景点就是这样,一旦成了“景点”就把原来所有可以免费的东西统统取消、不留一草一木,这样就可以对游客所有可能发生的行为收费:一切门票收费、一切房间改成旅游用品店、实在改不了的就放一具某某女尸收费参观,国内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放心旅游的地方。
这个时候庆幸我们不用跟着旅游团,去不情愿去的地方、花不情愿的钱。此前的几年时间我和LG早已不随团旅游了,只要出游一定自助,有了携程等旅游网站的帮助更加有备无患,我们俩都是自由散漫的人,基本上属于“不自助就不知道怎么玩”的类型。
回家吃过午饭睡了一会儿,下午坐车到“二中”附近逛街,在街边的凉茶铺买了一瓶凉茶边走边喝,在报摊看看报,度过下午的闲适时光。这里的公众信息系统实在不畅通,报摊很少,报纸只有《南国都市报》报道每日新闻0.5元/份,LG想买的《体坛》根本买不到;妈妈炒股要看的报纸也没有,街上最多的是博彩的摊位。旅游淡季的三亚,因为街上的游客很少当地人都很黑瘦,我和LG白白胖胖,走在街上很明显是外地来的,以至于卖报的小贩竟然把5毛钱一份的报纸卖给我们1块!!!幸亏我眼尖才没上当。
我们从和平街步行回家,路过三亚人日常喝茶的排档,门口停了很多摩托车,里面无非是一些塑料座椅,据说三亚的男人多是不干活的,而是由女人干活养家,难怪这里大白天还这么多人。发现一个面包店买了一包切片面包准备明天吃。
晚上,爸爸在三亚的一个朋友约了我们吃饭,地点就在离住处不远的“天都”五层,正好边吃边看海,十几个人各种海鲜几乎都吃了(至于花了多少银子还真不知道)。这是我们在三亚唯一一次在外面吃饭(我和LG都不太喜欢吃海鲜)。
晚饭回家的路上,有一个妇女在路边摆“打气球”的摊子,军人出身的阿姨忍不住要试试,其实设施很简陋,只是一个白木板上钉着20来个气球,用玩具枪来打,1元钱随便打,漏打4个游戏结束,阿姨居然打了10几个,每打中一个我们旁边看的人好像更开心。原来只用1元钱就可以让这么多人开心雀跃,而那个妇女只用这简单的东西就能支开摊子用于生计,也实在不简单——与北方的四季分明相比,这个季季如夏的南国海滨提供给人们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