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已婚女青的三亚单身休闲之旅—玩乐篇(3.31-4.4)
发表时间:2010/2/23 15:42:19 阅读:110次
在亚龙湾这几天,我和S 的活动主要归纳为下面几种: 发呆,看书,骑车闲逛,泡水, 海滩“巡逻”和“检查”亚龙湾酒店工作 – 因为老公们都没有随行,所以那些刺激的水上活动我们都留待下次了。
我是第一次见到大海,S 以前在泰国时亲近过海,不过那次是跟团,远不及此次的惬意。不过我跟海水的亲密接触仅限于打湿膝盖以下部位 -- 我从小不会游泳,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年夏天去学都没有学会,反而添了怕被水呛的毛病 。 S 是可以游一游的,以前常听她“吹嘘”在省游泳馆学游泳的事迹,所以我穿着干泳衣装模作样拍了几张沙滩泳装以后,就端着相机等着拍她在大海中劈波斩浪的英姿: 没想到,在游泳池中可以自如游动的她,是要套上游泳圈方才可以下海的,而且也不敢往远处游…… 偏偏又因为会划两下子水,见了海水就走不动路,想往远处去又不太敢, 这时候便念起有老公在的好处来了….
离开海滩,我们也会去花园中的游泳池泡泡水,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则是在躺在椰林吊床上消磨时光的, 这种状态很适合看书和想心事, 可是当你往那儿一坐一躺,便什么心事也想不起来了。于是或翻几页闲书,或小睡片刻,或者就发会儿呆,倒也惬意自在。
我带的书是清朝袁枚老先生的《随园诗话 》上卷,( 浅黄色的皮纹纸作封面,有淡淡的肌理,摸上去温暖厚实)。我平日里偶尔是要读一点文字浅显的古诗词的,更多的时候是外出游玩时带上一本:一来平时在家中难得静下心来看它,二来在前人的词句中常会碰到与眼前看到的景致相似的 描写,而古人的表达多是简洁形象,回味无穷, 比起我们用大白话罗罗嗦嗦 讲一大堆要强了许多。不过现在市面上买的诗词集子多是今人编著注解的,把好好的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词语生硬解释的多,通篇赏析的少, 大大破坏了阅读的美感。所以这次挑了袁枚的《 随园诗话》这样一本评诗论诗之作。
坐在海边,不由得便想看看写海的诗句,可读了袁枚的半本《诗话》,竟也难寻其踪;仅仅知道了苏东坡曾经被贬海南,住了三年的典故,也收了苏轼那个时期写的诗句,可惜用字生僻,10个字里倒有6.7个不认识 :-p 。
以我腹中有限的一点存货,搜遍枯肠也只有“海上明月共潮生”,“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几句, 而且毫不应景:在沙滩上看过一次月亮,高高地悬在头顶,须得仰足了脖子才可见,与“海上生明月”的意境相去甚远;至于曹操的《观沧海》,想来他那个年代是没办法下到海滩的,只好“东临碣石”,远远的看一看大海吧。(不过,后来找来全文看了,他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倒是非常有豪气的。)
细细想来, 其实中国古诗中写江景,山景,寺庙的居多,而且山林,寺僧, 江舟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到今天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而我们现在享受的沙滩,海岸,椰风,海韵,即便不能完全说是帕来品文化,也是过于现代和休闲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无法和古人的感受有所共鸣的原因吧。
撇开诗啊词的不谈,总结一下我们这次亚龙湾之行, 得出以下结论:
背包是完全没有必要地;
发思古之幽情是非常不应景地;
就算不会游泳也应该下水泡泡地;
最后,准备充足的银子是最保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