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点滴
一次去新加坡,住在M酒店M Hotel,M酒店里机场很近,也就是5-6分钟的车程。这是一家中型的商务酒店,周围都是写字楼,客人也以商务客人为主。酒店的大堂说不上堂皇,但是简约的风格与柔和的色调已经使人耳目一新。酒店大堂摆放着一头生猛的公牛铜雕像,很像纽约华尔街的公牛,从说明文字中了解到,这头公牛象征着牛市Bull Market,我想它象征着的不单是股票市场的牛市,而且是所有行业的蓬勃生机,这尊雕像显示出了酒店管理层的独具匠心,也使入住的各行业的商务客人对M酒店增添了几分好感。
一天晚上,从M酒店打车出来,没两分钟就经过了一个热闹的市场,赶紧让司机停车,过去一看,原来是新加坡久负盛名的老巴刹Lau Pa Sat。“巴刹”是马来语“市场”的意思。老巴刹是一座单层的维多利亚式的敞开式建筑,支持整个建筑的铸铁骨架构成了优美的几何图案,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老巴刹原来是一个市场,现在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具吸引力的就餐场所之一。这里24小时全天候营业,在此可以尝到新加坡的各种风味小吃。老巴刹西侧的路段每天晚上7点就会封闭,让沙爹小贩摆摊,沙爹就是马来西亚串烧,是最著名的新加坡美食之一。每晚7点至夜里3点,比邻的文达街Boon Tat Street就会变成沙爹乐园。
我们到达老巴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近9点了,老巴刹里面熟食摊档就餐的人不太多,倒是老巴刹西边文达街的沙爹摊档很热闹,沙爹摊档的名字很有趣,有叫Traditional Satay,有叫Best Satay,还有Salay Power和Fatman Satay等,都是标榜自己最正宗,其实东西都差不多。小贩也操着各种语言叫卖,桌子都是现搭的折叠桌,菜单也是中英文对照。由于已经吃过了晚饭,我们试了羊肉的,牛肉的,鸡肉的沙爹,沙爹烤得很嫩,酱的味道也很正宗。来这里的游客与本地人各占一半,沙爹摊档还供应啤酒,各种冰点和各种风味的海鲜。夜晚的新加坡比白天凉爽很多,小贩的叫卖声和游客的喧闹声交融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烤沙爹的炭火烟味,整条街人头涌涌,座无虚席,气氛显得很热烈,比起老巴刹里面的熟食摊档来,这里显然是人气最旺的地方。看看灯光拱托着老巴刹这座独特造型的历史建筑,感受着夜晚沙爹乐园的喧闹气氛,我觉得老巴刹算是体会新加坡风情的一个可去之处。
另一次去,住在了卡尔登酒店Carlton Hotel,这个酒店的位置很好,处于市中心,对面就是赞美坊,旁边就是莱佛士酒店和莱佛士城(Raffle Hotel & Raffle City)。很多著名的景点都离这个酒店不远,甚至国会大厦和新加坡河从这个酒店也可以步行到达。酒店大堂的酒吧晚上有歌手的现场表演,酒店旁边的莱佛士城,是一间连接Swissotel The Stamford和MRT的大型综合购物商场,里面还有间Robinson百货,莱佛士城里面的商品虽然比不上乌节路的义安城高档,但仍有很多的一线名牌出售。是一个值得一逛的地方,在三楼的食品广场Food Junction,你也可以品尝到新加坡的各种风味小食,推荐试试马来风味的Nasi Padng和印度风味Prata Stall这两个摊档,尤其是后一家的印度煎饼加乳酪香肠很好吃。楼下一层的Raffle Marketplace,有一个中型的超市,还有很多的咖啡店、小吃店和特色商店,建议试试的是越南小吃店Baquette。奉劝大家不要试新加坡的叉烧饭(酒店的除外),因为我吃了两个地方的叉烧饭。味道都极差,实在倒胃口,不但不如香港的,甚至连广州和深圳的都不如。
赞美坊Chijmes由于在酒店对面,所以顺便一游。这里原来是教堂,后来变为女子学校,最后又成为了教堂,经过多次的变迁,现在变成了饮食、购物和娱乐的场所。下午的赞美坊人不多,各种风格的食店和酒吧好像还没从夜晚的睡梦中完全苏醒过来。里面的主建筑是一座哥德式的古典建筑,歌德式的拱门和五彩的玻璃充满了旧时代的风格,使人印象深刻。主堂可以为公众服务,经常举办演讲,Party,演唱会和婚礼。赞美坊里面有很多的餐厅、酒吧和商店,每间都有它自己的风格,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是走过拍照而已。在莱佛士城对面那个出口还有一个找换店,汇率比酒店里的强很多,据说晚上10点以后才是这里的热闹时刻,每逢圣诞、除夕等节日这里一定是人满为患。
新加坡的小印度区是一个很值得一游的地方。小印度区的居民多是1820年起由南印度南部逐渐迁来的,百余年以来一直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可说是新加坡民族色彩最浓厚的一个区域。一天下午,我独自穿梭在小印度的街道上,眼睛看到的是色彩鲜艳的旧建筑,拜神的鲜艳花串、穿着沙丽Sari婀娜多姿的身影、妇女眉心的一抹朱砂,宝莱坞明星的大头像海报,皮肤黝黑的印度人群,鼻子闻到的是空气中传来的薰香混合印度人身上涂抹的椰油产生的“印度风味”,耳边听到的是印度口音和随处飘来的节奏强劲的印度乐曲,难怪有人说,到了小印度不需要用地图,只凭感官感受就行了。这种感受,使我仿佛有亲临印度的感觉。
虽然地名叫小印度,实际上这里居住了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南亚多国的移民和劳工,他们很多都是从事建筑修路等体力劳动,有新加坡建设者的美称。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是小印度最重要的一条街道,是南北贯穿小印度的大动脉,从花拉公园站Farrer Park到小印度站Little India之间是小印度比较热闹的地区。路两旁的金店、手工艺品店、丽莎店Sari和餐饮店密布,实龙岗路两旁有很多的小横街,里面有无数的餐厅、五金店、杂货店、木雕店、香料店、刺绣店、理发店、书店、音像店、电器店和批发店。很多小横街都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新加坡旅游局的介绍中讲,没有到过竹脚中心Tekka Centre 和幕达发中心Mustafa Centre就等于没到过小印度。
竹脚中心位于巴弗罗路Buffalo Road与实龙岗路交界处,是小印度最热闹的市场,当地人称为KK巴刹Kandang Kerbau Market,里面一边售卖着各种地道的印度及各民族的廉价的小吃,有的摊档还需要排队,可见人气还挺旺。另一边售卖新鲜蔬菜水果、鱼及肉类、鲜花香料,二楼还有日用品和服装及铜器和古董出售。虽然在小印度,但里面的档口有很多是华人开的,还有伊斯兰的清真食品摊档。要了解小印度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个地方是最有代表性了。听说过去竹脚中心旁边的巴弗罗路,是舞蛇的流浪汉和算命先生的天堂,现在每逢节日才会出现。我在竹脚中心外边遇到过一个印度的算命先生,不过由于对算命不太相信,也就没去开那个洋荤。在我看来,竹脚中心也就是个菜市场加小吃广场,除了档主和顾客很多是黑皮肤的南亚人,东西便宜一点之外,值得回味的东西不太多。
在实龙岗路北端有座实龙岗大厦Serangoon Plaza,慕达发中心就坐落在这里,这是小印度最大的百货商店,24小时营业,售卖百货,电器、珠宝,药品,还有超市,邮局,旅行社,楼上是比较便宜的旅馆,外边还有转换店。据说是新加坡最廉价的百货店。在我看来,那里的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做工十分粗糙,质量也比较差,象是我国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初的产品,很多还不如我们的地摊货,但可能是这的价格正好迎合了这里众多南亚裔劳工的需求,也从某一个侧面证实了小印度南亚裔劳工的消费能力。经营这家商场的Mustafa先生,70年代还只是一个售卖衬衣的小店东主,现在已经拥有了两家百货公司,还经营超市、酒店、旅行社和其他企业,据说身价已过亿,成为了小印度地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实龙岗路与双溪路Sunge Road的交界处,还有一处两个相联在一起很新的建筑物Tekka Mall和Tekka Food Centre,Tekka Mall有6层商场,但最上面的还未完全租出去。地下一层有一个印度餐馆,名字叫Kerala Cuisine,外表看来还不错,没有时间去试。地下二层有一个很大的食品超市,里面售卖各种食品,海鲜,蔬菜等,由于有空调,这里的人比KK巴刹的人还多,价格也稍贵一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大货架的咖喱,有咖喱膏、咖喱粉,咖喱汁,各种包装,各种牌子,红色的,黄色的,还有绿色的。我数了数足有超过60种,实在是使我大开眼界。
Tekka Food Centre的二层是一个新的大超市,经营品种与上一个超市有区别,基本上没有生鲜食品和蔬菜水果,主要是经营日常用品和有包装的食品。里面的商品比城里的便宜不少,人气也很旺。一层是一个美食广场,有空调,就餐环境不错,里面出售各种新加坡小吃,还有中国日本韩国马来印尼的风味,印度等南亚口味的摊档也不少,甚至还有尼泊尔甜品和榴莲味道的甜品摊档。我在这里吃过一个以各种印度香料配制的玛萨拉Masala鱼和一碗有马来口味的叻沙Laksa(咖喱与椰浆做底,米粉生蚝鲜虾油豆腐鱼饼豆芽作原料的汤食),味道很鲜美,辛辣的口味使你有一种征服它的欲望,价格也比市中心便宜10-15%。
如果你对印度的工艺品感兴趣的话,小印度中心Little India Arcade也是可以一逛的地方。小印度中心是一个由穿插在两层楼之间的巷子所组成的购物场所,黄色的建筑很有特色,他的北边就是著名的蕉叶餐厅。小印度中心里面有各种的印度香料,饰物,床上用品,印度工艺品等,里面还有服装店和书店。还有二个印度甜品店,售卖各种的印度点心,尝过之后感到很甜。小印度中心的位置就在Tekka Mall的后边,在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与Campbell Lane的交界。这个地方人气很旺,游客也很多。
在小印度地铁站旁的小店买咖喱粉的时候,小店的印度老板介绍说,印度咖喱中可分重味和淡味两种,黄咖喱、红咖喱和玛萨拉咖喱属于重味,绿咖喱、白咖喱属淡味。一般来说,白咖喱与羊肉、绿咖喱与豆腐、玛莎拉咖喱与海鲜、黄咖喱与羊骨、红咖喱与鸡是比较好的搭配,听了老板的介绍,买了做咖喱鸡用的玛萨拉咖喱调料,准备回去亲手试试正宗的咖喱做出来的咖喱鸡,一大盒,只要两个新币。
我觉得,游览小印度,购物不应该是主要目的,也不奢望能享受现代化设施。游览那里的特色建筑和各种的宗教庙宇,体会那里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感受扑面而来的浓郁的南亚风情,品尝那里地道的印度美食,抱着这种心态,你是才不会感到失望。
小印度距离亚拉街走路只要15分钟的路程,但是在新加坡这样炎热的气候下要走过去,也足以使人汗流浃背了。亚拉街处于甘榜格南Kampong Glam,是阿拉伯文化区。1928年重建的苏丹清真寺Sultan Mosque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白色的建筑配以金色的大圆顶,融合了土耳其、波斯与马来建筑风格,这是新加坡最大的清真寺,最多可容下5000人。我到达那里的是下午4点半了,金色的顶部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使这座建筑显得更加得庄严。这个教堂可供游人免费参观,但是有时间的限制。下午五点左右,扩音器里传来祷告的声音,在这一时刻,整个阿拉伯区都显得严肃而安静,正在进餐的信徒们也都嘱咐他们的小孩子不要发出声音。据说这样的祷告一天有五次。
阿拉伯区的面积可能还没有小印度的一半大,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的精致,更加富有的浪漫气息,生活的节奏也更加悠闲。苏丹清真寺前面的Bussorah Street极具特色,路两旁是高耸的棕榈树,两旁布满的清真餐厅,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店。小店里的纪念品都极具伊斯兰特色,我看到一个店里的鞋子极象十八世纪阿拉伯海盗穿的,很多的披肩也极为漂亮。小店的楼上还有小的旅馆,太阳偏西以后,不少欧美和印度的游人,就在路边的咖啡座里,叹着浓浓的咖啡或冰茶,或是轻轻的交谈,或是慵懒的发呆,或是静静的看书,不晓得他们心里是真的溶入了书中的世界,还是徜徉在这种悠闲的观光气氛呢?反正大多数都显得优哉游哉,完全忽视那里30度以上的高温。我甚至还见到很多戴着头巾穿着长衣的穆斯林女士也在那里品尝清真美食,我真佩服她们对酷暑的抵御能力。
亚拉街一带最多的就是丝绸店了,丝绸的颜色五彩缤纷,质量也比较上乘。每个店里都挤满了一群群的阿拉伯女人和游客。到了这里才感到了阿拉伯妇女对自己民族服装的偏爱。伊斯兰教朝圣用品、藤制品、地毯、宝石、阿拉伯饰品和天然香精也是这里的传统商品,流连在数不清的店铺当中,感受着无处不在阿拉伯风情,耳边不时传来的,长长伊斯兰教的祷告声音,仿佛使我进入了东方夜谭的神秘境界。
几次的新加坡之行都是急急匆匆,没有整块的时间细细的去品味,印象也是比较零碎的。虽然也去了鱼尾狮公园、文化广场、东海岸、乌节路、夜间动物园、克拉码头、荷兰村、莱佛士登陆点、兰花公园和圣淘沙等地方,但总觉得人工痕迹明显的地方不如那些原汁原味,民族色彩浓厚的地区给我的印象深刻。新加坡面积虽小,但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完好的保留。牛车水、小印度、甘榜格南都散发出了不同民族的浓厚气息,身处其中,就好像到了完全不同的一个个小小的国度,我觉得很值得慢慢去感受和回味。如果有机会,在每个区住上几天,一定会更加深刻的体会那里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有的传统。
回来的时候,新加坡的国庆节就要到了(8月9号),整个新加坡到处弥漫着节日的气氛,很多庆祝已经提前开始,各个景点,各大商场,甚至各族的老百姓住宅的窗外,都挂出了庆祝国庆的横幅和新加坡国旗,感觉对国庆节,这里比国内多数地方还要重视。在一个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人聚居的国家里,能有一种力量把各个族群凝聚起来,实在难能可贵。我常看到中国佛教庙宇、印度兴都庙宇、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和基督教教堂比邻而建,共存共荣的现象。新加坡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食和各民族间的和谐相处。
老巴刹Lau Pa Sat的沙爹乐园
竹脚中心卖咖喱和清真调料的
小印度中心
小印度中心的印度点心
苏丹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