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介绍新加坡的游记、文章都无一例外地把新加坡描绘成一个国土面积不大、多元文化、美食丰富、建筑别具风格的国际化的魅力国家。来新五天,我们徒步从西向东、由北向南,从西面的植物园到乌节路,从中部的克拉码头到南面的唐人街“牛车水”,亲身体验一番新加坡的与众不同。
从空中俯视新加坡,成群的建筑被成片的绿荫环绕,花园之国名不虚传。
入境时需填写入境卡,可在飞机上向空姐索取,如果持因公护照的,无须签证,提供出国公文,入境后办落地签证。出关时所有行李可能被第二次安检。
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文,而且当地人说话语速极快,大部分人的长相为典型的东南亚人脸,黑皮肤,细眼,宽嘴,那个嘴型一看就是说惯了英文,听起来有点象印度英语,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不过好在华人大都会说中文,只是他们不是很喜欢说而已。这里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英语是第一语言,然后根据种族学各自的母语,如中国人学汉语,马来人学马来语,印度人学印度语,这样每人至少掌握两种语言。
新加坡国土面积640万平方公里,地处热带,一年四季气温保持在23-30度左右,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有许多植物我们都是种在室内的,象虎皮兰等,所以这里整个国家空气清新洁净,人就象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一样。这里绿化覆盖率达到了惊人的55%以上,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新加坡素以严格执法著称。公共场所不可吸烟和咀嚼口香糖,如违反,至少罚款3000新元,合人民币15300元多,但是行人在路上吸烟不受限制。我们听说这样一件事,政府规定本国男孩子必须服两年兵役,一名已经在国外成名多年的小提琴家,不久前回来开音乐会,却因为不曾为国家当过兵做过贡献而被罚重款。一国的法律治理,不在于法有多少,而在于执法的力度和公正;无论是谁,无论何时,都将受到法律的制约,这才是一个法治强国的表现。
新加坡由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组成,因此这里的食物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既有中国海南鸡饭,南方炒粉,也有来自印度的手抓饭,煎饼,以及各式西餐;色彩斑斓的食物常常勾起人们的食欲来;而那些林立的酒吧,或在商业街边,或是在河畔,总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当地人,三五成群,捧上一杯咖啡、或者是叫上一支啤酒,享受着阳光下的喜悦和快乐。当地人待客热情周到,我们一般去小吃店解决午餐和晚饭,如果是米饭和炒菜(类似上海的盖交饭),价格在5元至5.5元新元上下(相当人民币25至27块);面点大概在4块新元左右,还要看加的菜不同而价格有所不同。很多店家出售自制的薏米水,我们起初以为是“玉米水”,尝过后发现并没有玉米的味道,后来才知道是薏米,薏米清热去火,是这种热带地区喝的最佳饮料。
乌节路上Robinson大厦地下那间小吃铺的东西也很好吃,鱼元汤加生菜5元一份,配0.8元一杯奶茶;当地人还带我们去河畔熟食中心,这是新加坡常见的小吃中心,也叫小贩中心。中间空地上摆放着几十张桌子,周围是一圈小吃店现买现做,吃客络绎不绝。最边上18号铺那家炒果条面,小份3元,中份5元,大份7元,米果加面条,用高汤、酱油加豆芽、腊肠、鲜蛤等炒制,味美可口,掌勺的老何2004年还作为总理就职典礼的特邀嘉宾上过报纸。这里排队的人最多,候了几次,只能拍到老何忙碌的背影;再叫上一杯隔壁果汁店的清凉甘蔗汁1.2元,就是一顿完美的午饭。而这样的小吃中心,整个新加坡大概有几十个。
说到新加坡人的住房,不久前中国的总理访问新加坡,只参观了建屋发展局和大巴窑组屋,高度赞扬。组屋是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公共住房采取的成功的经济住房政策,那些多层和高层的板式住宅楼,配套超市、诊所、活动场所等,百姓集中居住,保证低收入及中等收入人群居有其屋;到2004年,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了30平方米;虽然一些组屋的位置不在市中心,但公交便利,即使上班族也没有后顾之忧。目前大约超过85%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但政府规定只有国内居民才能购买新房。我们遇到一位来新12年的上海人,因为持中国护照,只能购买二手房,四年前花了75万新元买到了一套八十五平米的二手房。而那些洋房、别墅的主人,同样没有“资格”购买组屋,。
我们居住在Kim Yam Road,差不多在新加坡的中心位置,距北面的商业中心乌节路Orchard Road步行约10分钟,地铁、公交站点集中。新加坡的出行也相当方便,如果是乘坐公共交通,可以在地铁站或便利店购买e-link乘车卡,5块工本费,押金3块,随时可充值,用于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享受换乘优惠。
这里坐公交车必须前门上车刷卡,可以看见卡内金额,然后下车再刷卡,自动扣除车费,并显示余额,前门、后门都可以下;这跟上海地铁一样,免除了人工买票的麻烦,乘客也不用担心记不住要买多少钱的票,很方便。下车前按扶手上的按纽提醒司机,否则如果没有人按,站头又没有人上车,司机是不会停车的的。车上还有一个好,就是空调出风口的位置,它是安装在走道上方,也就是在拉手上面,朝向车窗,而不是象国内装在乘客座位的上面,对着坐着的人颈椎猛吹,很人性化。如果是打的,手排车起步价2.5元,自排的是2.7元,但是我们坐过几次,费用都没有超过5块钱。当地人告诉我们,要是走路时间超过10分钟的话,对新加坡人来说已经很远了,这里有的公交站点仅仅相距百米左右。从我们住的地方到码头,公交站点有20多站,乘车时间约为30分钟。
乌节路商业街,好比上海的淮海路,到处是现代化的商业购物大厦,绚丽彩灯、五彩招牌、琳琅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逛累了,花一块钱买串“老曾记”的鱼元、春卷或是麦当劳的华夫冰淇淋蛋筒,坐在街边供游客休憩的长椅上,边吃边继续欣赏街头的风景。西方的圣诞节临近,不少商店打出了圣诞特价的广告;沿途还路过许多新加坡本地的肉脯店“美珍食”,据说这是很体面的送礼选择,一些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就将此作为礼物。
适应新加坡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这里的街头,西方人的比例明显高于上海。他们更喜欢这个国家理由无非是如下:一是没有语言的障碍;二是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公民文明;三是样样事情有规则讲道理。
商厦的底层一般设有外汇兑换处,掌柜的大都是印度人,为了招揽生意,一街之隔汇率也会有所不同。另外,报摊、卖电话卡的摊位,大都也是印度人在经营,他们有时也能说中文,告诉你哪种电话卡打回中国最便宜。我们在SingTel新加坡电讯购买了当地的手机卡Hi卡,8块钱买面值12块的卡,得到一个当地的号码,打本地和中国(加拨019)的费用是0.16元/分钟(如果每天另外支付0.6元,则全部接听免费),而晚上八点以后及周末打回国,只要0.08元/分钟;要是买固定电话卡009国际长途卡,那费用更是极其便宜,9块钱买面值10块的卡,付送1元话费,打到国内共能打660分钟,一分钟连两分钱都不到。在电讯局我们居然也碰到了“黄牛”,向我们推销他有便宜的卡,不过谁也不敢同他搭腔。
市区到处设有ERP(电子公路收费制),收取的是市区拥堵费。后来我们在出租车上看见挡风玻璃前安装了一个小盒子,司机老先生操着国语告诉我们,那是进入市区的计费器,叫做IU(In-Vehicle Unit),每当车辆经过ERP时,这台内置计费器会自动从储值卡中扣除费用,乘客除了支付计价器显示的费用外,还要支付这笔钱,每次0.5-1元不等。如果司机过ERP时忘了把储值卡插进去,他很有可能会被罚款3000块新元。这里的重罚是出了名的,也是社会秩序优良的保证。
从乌节路上的旅客问讯处到Merlion Park鱼尾狮公园,打的3块6元。开车的是一位老者,头发梳得闪亮,会用国语交流,并坚持把我们送到公园里面的停车处。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的标志,入园免费,进去见到很大的一个湖泊,硕大的喷水鱼尾狮前许多游客都在照相,我们当然也不能免俗,旁边还有一个小的鱼尾狮,统统抓入镜头。往远处看是一栋栋高层商务楼群,构成了漂亮的城市天际线(哦,是国家,呵呵)。旁边的纪念品店可以淘到一些有趣的小东西。
从公园出来可以顺着新加坡河岸走,在岸边看到一个个露天酒吧,休息一下,喝喝酒、拍拍照、吹吹风、聊聊天。
从来没有享受过11月份的清晨微风拂面、神清气爽,在新加坡的两个月,也许我们会有很多个这样的早晨。难怪这里的人说,现在是来新加坡最好的季节,虽说时常有些雨,但温度和气候确实最为宜人。
华商是新加坡的重要力量,新加坡中华工商总会拥有百年历史,风风雨雨中历经了新加坡的发展,也见证了近代新加坡的突破和对世界的贡献。新加坡很重视海外移民,现在的本地人口为450多万,海外移民100万,今后全国人口计划扩展到600万,可是当地年轻人生儿育女并不积极,所以如果外国人拥有300万资产就可以作投资移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里的工作机会也相当多,不断有新的行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而总商会在这方面也成为新中企业合作的纽带。
新加坡的确是“非常新加坡”。在这里,交通基本可以靠走;在买到电话卡之前,通讯基本靠吼;出国期间国内薪水基本不取。
傍晚从住地出门右转沿着River Valley Road向东走约十来分钟,到Hill Street再右转,走没多久居然已经走到了灯火通明的克拉码头Clarke Quay,这里紧挨着新加坡河,Central是新加坡的地标,也是新加坡的购物天堂,有精品时装、潮流美食;码头上彩旗飘飘,酒吧云集,游人如织。
又往南走约莫十分钟,马路标牌开始出现中文,原来已经到达Chinatown 中国城的地盘,我们看到这里有商厦打出“太湖清水大闸蟹”的广告,还有来自中国东北的参茸药材和南方的干货;继续往前走就看到了著名的“牛车水”。真正的“牛车水”商品街其实很象城隍庙小商品市场,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吸引了来自八方的游客;挂着大红灯笼的古色古香的中国酒楼,菜名做成明黄色的窗帘,齐刷刷地一字排开夺人眼球;布置得花里胡哨的三轮车,播放着传统的东方音乐,载着西方游客在小巷穿梭游览。
从中国城转出来,沿余东旋路Eu Tong Sen Street向北原路返回,到Merchant Road(其实过了这条马路就是Hill Road,跟上海一样,以四川路为界,东面是海宁路,西面是周家嘴路)左转,又进入Central广场区域,旁边就是克拉码头。广场上人山人海,我们到时这里正举行一个小型音乐会,便随人群坐下,每人要了一支啤酒,12块/支,买四送一。有免费音乐,而且环境也不错,物有所值。这是来自苏格兰的五人乐队名叫Spirit of Scotland(“苏格兰之魂”),有一名风笛手,以及四名鼓手,穿着传统的苏格兰群,个个长发飘飘,双臂刻满纹身,听者多为外国游客。音乐、啤酒、好心情,应该就是新加坡人提倡的enjoy in Singapore(享受新加坡)。
从Merchant Road一路向西,看到Clemenceau Ave的ERP,离我们的住处Kim Yam Road已经不远了,住在这里还是非常方便的,这套目前市价270万新元的公寓,毗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称得上是风水宝地。
除了高级经理,一般这里的年轻人月薪在1500-2000块新元之间,工程师在2000-3000块左右,但政府比较高效,为民服务意识强;另外,这里的读书属于“精英式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经过层层选拔和分流,最后只有很少人可以上大学,成为白领或高级白领,其他人则从事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人们都比较满足,因为生活环境比较好,社会比较公平、百姓比较平等。总理访新时也谈到新加坡独立40多年后,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秩序井然,廉洁高效和环境优美的国家,只有开放和兼容,尊重不同文明,才会有所创新。我们的所见和所闻,人人谈和谐,人人讲求同存异,的确感觉这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后面七周的生活,一样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