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国家形象(《印象新加坡》之四)

国家形象(《印象新加坡》之四)

发表时间:2010/2/11 11:09:02 阅读:115次

一地有一地之特色,再标榜多元的国家,其多元也就成了特色,比如美国。新加坡以蕞尔之地成为一国,地域的窄小但却处处不显逼仄,甚至还有些宽敞舒朗的感觉,这是我想像中没有的。小小的新加坡也蛮有很显恢弘的一面:从地图上看福康宁公园山中有湖,虽然没有上山,但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几乎围着它转了一圈,可不算小:忘了初几的晚上,朋友说明天总统府要开放,问我去不去看,特意提到了那里面的大草坪。而以我之挂一漏百(“万”有点太夸张)的观感,在小岛的东南沿海一带,是新加坡的规划者刻意为之,造出了一片宽阔。

新加坡的纪念地标

话说,大年初一下午,我转到安德森桥头的浮尔顿酒店(FULLERTON HOTEL)门口,低头看地图,找不能不去的鱼尾狮公园。耳畔听到一声“大姐”,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站在我面前:“你是从中国来的吗?我看你在看地图,你是一个人来玩的?你去哪儿?”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没有所谓的港台味,开始以为也是一个人出来旅游的。见我疑惑,她解释说是在这里打工的,青岛人,才来了一个多月,今天初一放假,呆在宿舍里没事,出来转转。

虽然她来了一个多月,但天天在咖啡店里打工,也不识路,还得跟着我走。鱼尾狮公园也没去过,正好一路搭伴。浮尔顿酒店门口穿过滨海公园通道,下台阶就是一览无余的鱼尾狮公园,又正好对着大榴莲,大海波平浪静,是照相的好地方,我在新加坡难得留几张影儿,就在这典型的地方,幸亏遇到一位有缘人。面对大海,这位青岛女人拿出书包里的相册,让我看她儿子和丈夫的照片,儿子已经十岁,她自己已经缴够了养老保险,出来打工就是想多挣点钱,没想到赶上了金融危机,据说比她再晚一点来的人,每个月只能拿到600多新元的工资。“想家,开始光哭,现在好多了。”

在栈桥上,她打电话给远在青岛的丈夫打电话,让丈夫把邮箱发短信到手机上,以便我将照片传到青岛让亲人看看她。返回浮尔顿门口,已经下午两点多了,我问她下一步打算去哪里,她说回去也是睡觉,反正时间还早跟着我走吧。

于是我们一起由安德森桥返回河北,右手便是开放性公园,从地图上看,应该就是包括了林谋盛纪念塔、战亡纪念碑、陈金声喷泉的那片绿地,西侧隔着康乐通道,就是更大的一片绿地——新加坡国庆日举行欢庆活动的Padang,网友们说这个词来自马来语,意思就是“大草坪”!这两片绿地再向北过史丹福路便是纪念碑公园。

林谋盛和陈金声是两位令人尊敬的华人,后面我还会与他们会面,而“战亡纪念碑”到现在我还糊涂着。多数网上都说纪念一战、二战的为新加坡牺牲的烈士,但明明碑座上写着1914-1918,而且登上纪念碑的每一台台阶侧面也从第一层开始分别标着1914、1915……这不是一战的时间吗,一战还有新加坡的事儿?我还真不清楚,背面用四种文字写:舍己为公。

一路走,一路照相,隔着路西的大草坪就是圣安德烈教堂,新朋友说她信教,昨天晚上是在教堂过的,“基督教挺好的,你也信吧。”这位有夫有子,在青岛还有两套住房的女人这样对我说。我帮她以教堂为背景照了一张相,逆光,人的脸部黑黑的,但后面的教堂蛮清楚。

一阵雨来了(这是我在新加坡遇到的唯一一场雨,只下了不到两分钟),正好边上有一个巴士站,我们站过去避雨,我打算再向北,她要回牛车水的宿舍,就此分手。为了对我表示感谢,她说:幸亏跟着你,我都不知道还有这些。有时旅游者还真的比当地多了解一些,何况她其实也没来多久。我一个人继续向北。

纪念碑公园的纪念是“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这是碑下的文字,而旅游地图上却写着“日治时期蒙难人士纪念碑”,我觉得后者要中性的多,淡化了立场。四支朴素的立柱形成一个方阵从底下向上收紧,中间只有一个狭小的空间,四壁分别用英文、华文、马来文和淡米尔语(这也是新加坡的一个特色,连工地上的危险提示都要四种文字)写着:本紀念碑之樹立肇事於新嘉坡中華總商會之倡導,複承政府之贊助,並與人民捐贈鉅資,始克藏事。一九六七年二月十五日碑成,並承總理躬臨揭碑,式表幽宅。中间是象征性的骨灰坛,基座上写: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佔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殮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誌悲痛。文字虽十分的不漂亮,无遑论排版,但表现出国家的态度。

如果说牛车水、小印度、殖民建筑之类是历史遗存,是新加坡旅游的主要卖点,而座落在这几片草坪上的各种标志国家意志的建筑物,再加上东边的鱼尾狮(那是当之无愧的新加坡象征),与之隔海相望的滨海艺术中心(又是新加坡新一代的骄傲),当是新加坡政府争取列入世界现代国家之中的国家形象,也算是形象工程吧。

新加坡的组屋

除了汇集如此多国家意志的形象工程外,新加坡另一项骄人的形象工程,便是组屋了。最初参考别人的游新线路,旅行团有参观组屋一项,说给朋友,朋友回信说:听上去很蠢。抵新后住在朋友的处于组屋的家里,明白她说的是走马观花地参观组屋只能得些表面观感的意思,真正了解组屋还是生活其中。

都说新加坡地少人稠,没有农村是一个城市国家,发展规划制订以来,一直坚持着发展中心城市之外的居住区,当地叫做“市镇”。比如朋友住的义顺。原来义顺就是一个小村庄,当地的首领性人物名叫林义顺,原来在义顺的一处公共广场还有他的塑像,后来被迁走了,好像他的墓至今也还在附近。

如今的义顺没有一点乡村的感觉,一条条大道,中间穿插着道道小路,命名都是编号,公共汽车也是靠一个中心的转换站对外连接,内部自有一套区内交通网。转换站附近,地铁、购物中心、银行等等一应俱全,俨然又是一个市中心。这套体系让我想起周代的井田制,所谓径、畛、途、道,各有宽窄尺寸管着。

义顺的组屋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新旧,而编号呢,从300多,直到900多,不是说有那么多幢楼,肯定是再区分出小小区来,比如现在的天通苑一期、二期,五十年代的百万庄甲区、乙区等等。所谓组屋就是一幢幢楼房,不知道怎么起了这么个名字,据说新加坡有个专门的政府部门来管组屋建筑,为的是实现居者有屋的理想,从小区的不断扩大看,实现这个理想还是要持续奋斗的。

初到新加坡,搭区内汽车来到某组屋的楼下,说实话,挺容易搞混,都是楼挨楼,廊连廊的。从车站起就开始有带顶篷的廊,直到楼下,组屋的一楼几乎都是空的,柱子、石桌凳、报箱,有些是老人活动用房间或者商店、小吃店、银行等等,这是不是承袭着南方民居架空凉快的传统呢?朋友领我从一幢楼的廊下,拐到另一幢楼的廊下,我却总是走着走着便走到了廊外,后来才发现走廊下的好处:头上没有遮蔽会有空调之类的水落到身上。

其实一楼的空间还有旁的用处,比如停灵,向管理委员会申请,住户都可以依照自己民族的习俗办理火化之前的一切悼念和祭祀活动。马来人的婚礼也常在一楼和周边拉上围幕办,这与印度人在社区会所、中国人在饭馆办不同。组屋虽多,但空地也不少,都是草和树,不像北京的小区里到处停的都是私家汽车,那些草坪中有些体育设施、休憩设施,向委员会申请还可以举办聚会烧烤活动。

老的组屋,层层都有像南方学校那样的大走廊,家家的大门对着走廊,而电梯只停两三层,买在停电梯层的人家当然方便,但就要考虑会有别层人下电梯后从门前过,如果想清静些,就要选择不停电梯的楼层,就得辛苦一些爬楼。我说真节约,但朋友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据说现在的住户们都很有意见,新的组屋也开始层层停,但不知道那大走廊还有否保留。

从义顺可想见整个新加坡组屋的面貌,或者那些线路里的参观组屋,就是以汽车载游客,于某市镇内转一圈,凭心而论,不同色彩的组屋加上满眼的不同层次的绿色植物,也是蛮漂亮的。如果汽车开行得更远一些,除去组屋,还有公寓和别墅,设计便更加多样,与自然结合也更加融合,挺耐看的,显得新加坡宽宽绰绰。

新加坡的地铁和巴士

朋友家住在义顺,位置在樟宜机场的几乎正西,有一趟858路巴士直接到,不用向南再向北地从城里去绕。车行四五十分钟,大多在淡宾尼的快速道上,没有什么车站,所以速度不慢。在“义顺地铁站”那一站下了巴士,转区内巴士,因为朋友带着没注意是几路车,但是在一个大的转换站里。到家门口,下车涮卡,只要0.31元,原来新加坡不仅涮卡打折,而且短时间内转换车又打折,要搞明白这些实在不容易,我的朋友也不太清楚具体原则,只照着涮就是,其它一切交给政府和机器好了。不过她说:这种如北京一样,把卡往上一靠就涮上的机器也是新近才有,以前的都要从一个口里放进去,另一个口里吐出来,慢且易被卡住。

来到同学家,蒙她的热情,又是泡茶又是做饭,就到了十点多。这一点事先预料到了,所以在预订的三条线路中我选择初一用半天时间走其中貌似比较短的一条——“西方殖民建筑+新加坡河畔”,从地图上看,这条路上要看的东西比较紧凑,特别是,在一张地图上,在“克拉码头”至“政府大厦”之间标有“两站距步行距离廿十分钟”的字样,反观自己综合绘制的地图,又清楚自己的脚力,判定这条线路半天时间应该可以完成,特别是朋友说这里天黑时间是7点钟。

朋友借给我一张交通卡,带我走一条近路直接去地铁站,虽然要多走几步路,但不用再做巴士,比较方便和节省,在地铁站教会了我自助机器上为卡充值和查询既往使用情况,便回家了,下一步就看我自己的了。这条线路无需换乘,从义顺(YISHUN)坐红色的南北(NS)线,经11站直抵多美哥(DHOBY GHAUT)即可。开始的一段地铁是在地面上,还能看看风景,大约过了碧山(BISHAN)就钻进了地下。

当多美哥站到了的时候,老实说,指示的情况不如巴黎地铁好,我的攻略上写着出A口,但出了车门四下打量,没有指示出口的标志,不敢贸然行动,去问人。服务人员只有一名马来或印裔,华语不懂,但口里念着A,手里指了方向。我不放心,问一位非服务人员,她像华人,果然她明白我的话,但不熟悉地铁情况,又用英语与刚才那位服务员沟通了一下,然后确定地告诉我A出口在服务员说的方向,并说先出闸口(几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但都很愿意帮忙,而不是简单地推说不晓得)。从此我知道了,无论在新加坡地铁的哪一站,都要先出闸口,正对面就是各个出口的标志。

曾有巴黎的经验,自以为地铁是最为保险的,因为完全看图即可,不会受到地标的影响(这一定在新加坡得到了证实,我想也许世界各地皆然),所以一切的行程我都是以地铁作为交通依据的,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新加坡的地铁可以说已近完备(但据计划还有一条环线要修),完全够我使用。不知道是这里的人少,还是设备好,反正每一个地铁站里除了厕所要排队外,我还没有一次遇到过充值查询机要排队的。

为了查找朋友建议的一些景点,她的丈夫找了一大本地图给我,而我在机场拿的《新加坡旅游手册》后面有几页地图,上面也有汽车站的标志,开始不明白,两相对照了几个晚上。终于琢磨出来:原来新加坡为每一座公共汽车站都标了号。可这号是怎么编的呢?开始想应该每条线路编一套号,跟咱北京的公共汽车似的,第1站、第2站……但这想法马上被否定了:一个车站有很多条线路的车停靠,而且地图上的车站大多是B01、B03……没什么大数。

首先发现,如北京街道边建筑编号,一侧是单号,另一侧就是双号。其次明白每一条街都从头编,新加坡的路大多较短,城里除了乌节路、维多利亚路等比较长外。唉,新加坡人竟严谨到给每一个车站编号,搞懂搞不懂且不说,要是像北京一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变化,可怎么办呢?

其实熟悉新加坡巴士交通的人可能根本不用注意这一点,而旅行者又大多不用它,不过我自己还是蛮得意的。坐汽车有点问题,是需要自己数站,北京汽车报站还是售票要练的基本功之一,可人家新加坡的巴士根本不报站。除了数站之外,就是看站台,每个站台在迎着汽车行进的方向上都有编号,即使下错了站也不太要紧,因为新加坡城里的站距大多很短。

在郊外和那些居民聚居的小区,比如义顺的一些车站的坐椅是斜的,也是迎向汽车行进的方向,以便乘客看到来车,这其中有个缘故,是需要招手上车,如果站上没人招手,车上也没人下,司机就不停车了。这一点对眼睛不好的人来说比较麻烦,但新加坡人说各趟车的形状和色彩还是有区别的,不过初来乍到的人还是比较紧张的。上车要招手,而下车呢,要按一个黄钮,满车都是:车窗边,扶手上。

对旅行者来说也不用太过担心,在城里呢,站站都有当地人下,而出了城地标少了,红灯少了,车停得少了,数站也比较容易。也许新加坡的巴士主要不是为旅行者准备的,所以肯如此要求乘车者,俗话不是说吗:越惯越懒,照北京政府的一味为乘客着想的思路,管理反而得不到被管理者的配合,而换来的却是更多的依赖。


(林谋盛纪念塔)


(战亡纪念碑)


(陈金声喷泉)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春节时组屋中的华族人家)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