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欢迎您 收藏本站
去九寨沟旅游   去峨眉乐山旅游   去四姑娘山旅游   去稻城亚丁旅游   去海螺沟旅游   去丽江旅游   去西藏旅游   去港澳台旅游   去新马泰旅游   去浙江旅游   去河南旅游   去河北旅游  
首页 -> 旅游资讯 -> 旅游游记 -> 跟团游记 -> 西藏旅游点评

西藏旅游点评

发表时间:2010/2/9 12:01:27 阅读:179次

奥运结束那天到了拉萨,遗憾的是基本没有什么新鲜感,我喜欢提前做足功课,以致对于第一次看到的东西也像在做复习。旅游就是要追求新鲜感,而做过多的功课会降低新鲜感,真是矛盾啊。好在后来去布达拉宫和几个寺庙的时候,做的功课派上了大用处,复习加学习,如果考试的话成绩应该还不错。

不夸张的说,只有两个地方让我能用“震撼”来形容,一个是西安的兵马俑,另外一个就是拉萨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至今在拉萨还是显得那么的突兀,那么的高高在上,如果回到几百年前,我想每个见到它的人都会被它的气势压的喘不过气来,然后马上磕上几个长头。而布达拉宫的拥有者要的正是这个效果,这是权力的象征。

走进布达拉宫,第一发现是黄金恐怕是里面最不值钱的东西,黄金的灵塔,黄金的佛像,黄金的经文,黄金的坛城,黄金的宝座,黄金的用具,等等等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东西太多,以致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那种高高在上权威我想会刻到每个人的心里。据说,以前老百姓把收入的70%都捐给寺庙,教会很容易积累大量的财富,而大量的黄金珠宝又更加烘托出宗教领袖的权威和与众不同,更让人产生顶礼膜拜的欲望。

除了视觉冲击外,布达拉宫更多的价值在于它像一座博物馆。从五世达赖开始,西藏的宗教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布达拉宫也就没有遭到明显的破坏,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而且,它基本还算是一个活的文物,在藏民心里依然有着重要地位,没有完全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在里面边走边看,想到历史上那么多大事件都是在这里发生,难免有点浮想联翩。试想一下,当你站在五世达赖留在墙上的双手手印前,想想五百多年前,达赖喇嘛也站在这个位置,墙上的诏书和壁画也和今天一样,你会不会感觉时光隧道的存在呢?这是我一直在旅游中追求的感觉J。奇妙的是,布达拉宫到处都能让我得到这样的感觉。

大昭寺是松赞干布的老婆之一尼泊尔赤尊公主建的,里面供奉了唐朝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铜像。这个铜像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些从各地磕着等身长头来参拜的信徒的最终目标就是这尊铜像。如果对这尊铜像发表点评论似乎有点不敬,但我想每个看过它的人或许都会有点疑惑,只是不便说出而已。我推荐网上一位高人写的文章,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1116722.html,供大家参考一下。松赞干布当年引佛教进入西藏,目的就是为了对抗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从这个角度看,需要尽量提高佛教的地位,而提高佛像的“含金量”也是方法之一吧。

大昭寺在信徒中的地位很高,1300多年来参拜者这无数,因此里面容纳的内容也会很多,就像最繁华的商业街店铺密度最高一样。在大殿里面,周围一圈差不多都布满了佛堂,不过都用铁链子拦着,游客不能进去,估计在某些时段藏民可以进去参观朝拜。

墙上有很多壁画,其中一幅画的是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建成之后在广场搞的庆祝活动,上面画了很多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看上去相当的生气勃勃。这倒非常应刚刚过去的奥运会的景。

小昭寺离大昭寺不远,从八廓街步行十几分钟,穿过几条老街就到了。八廓街上热火朝天,卖的都是浙江出产的旅游商品,现在游客稀少,但转经的人还是很多,依然维持了热闹

的景象。小昭寺附近的街道也很热闹,不过卖的都是藏民的日常用品,也几乎没有游客,气氛平和许多。

和大昭寺比,小昭寺冷清了许多。里面主要供奉着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铜像,这个铜像在文革中被毁,后被复原。这里佛堂门口的铁网是打开的,可以走进去和铜佛进行零距离接触,藏民们排队进去,给佛像献哈达和其他供奉,还念念有词,不知道说些什么,相当虔诚。我跟着转了一圈,没有感到特别的法力,估计是心还不诚。

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达赖夏天居住在这里。就像清朝皇帝觉得故宫里面不舒服(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能认同这一点),就建了颐和园和园明园,除了过年那几天,平时都不住在故宫里。罗布林卡是类似的功能,里面现在有七世、八世、十三世和十四世达赖的宫殿。罗布林卡基本没有针对游客的说明,到了一个地方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进的第一个宫殿,规模不大,很普通,正不知所云,幸好有个导游带了两个游客进来,听解说才知道是七世达赖的宫殿,顺带还听了很多传说故事。可是后面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几乎没有游客,也就没有导游介绍。到了一个地方,最多问一下里面的喇嘛这是什么地方,弄清楚是几世达赖的宫殿就没有更多内容了。

罗布林卡现在是藏民亲朋好友聚会的地方,变成了普通百姓的公园。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酥油茶,野餐,玩游戏,显得轻松惬意。后来才知道,我去的不是时候,再等几天雪顿节的时候会非常热闹,还有藏戏演出,而且门票也只要现在的十二分之一。

走到最后,终于到了十四世达赖的宫殿,一般称为新宫,因为是最新的宫殿。新宫的规模最大,环境也最好。十四世达赖生活的地方还保持当年的模样。里面有一台和现在背投电视一样大的收音、录音和放音三合一的机器,是印度国王送的,在当年应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消费电子产品了吧。陈毅送的4幅画也还挂在当年的客厅里面。到这里参观的藏民还挺多,看到有个老藏民长时间站在一个房间里面,口中自言自语,估计是在和达赖谈心吧。看完出来,在大门口的长凳上休息的时候,有个穿着很入时而且非常帅气的藏族小伙子主动来和我聊天,他在内地上过学,看样子现在混得应该也不错,显得很有礼貌。我们闲聊了很久,不过都有意识的回避了一些方面,但我能感觉出来,他对某些传统的东西还是非常坚持。

在雪顿节的第二天去了哲蚌寺,也是重新开放的第二天。雪顿节当天这里人山人海,第二天就基本没什么人了,寥寥的游人,寥寥的喇嘛。在这个“全世界最大的佛寺”中行走,经常看不到一个人,安静的参观是一种享受,但没有解说也失掉了很多趣味。它的措钦大殿(主殿,相当于大雄宝殿)是中国最大一个经堂,里面很暗,就只有两三个喇嘛,而游客就我一个,哈哈,真是难得。哲蚌寺最有名的是雪顿节那天的晒佛仪式。晒佛台就在寺院的西面,可惜我去的时候只有一个空架子,只看到了旁边漂亮的岩画。回家后翻了一下书,哲蚌寺有个院子叫甘丹颇章,是达赖二世至五世住的地方,曾经也是权力的中心啊。

从哲蚌寺出来,门口碰到两个游客,刚从色拉寺过来,于是交叉换位,我也去了色拉寺,并且根据他们的指点来了个免费参观。色拉寺的规模小了不少,后山的岩画很有特色。不知道是时间关系还是什么,色拉寺最有名的辩经没有看到。其实就算看到了,也听不懂藏文,看个热闹而已。色拉寺游人更少,一个都没看到。

那木措是所谓的三大圣湖之首,在西藏这样高海拔的地方看到这样蓝色的一片水,让人联想到神圣也很自然。蓝天白云,雪山碧水,这里是西藏风光的标准像。我倒觉得去那木措更大的意义在于感受高原的感觉,或者是感受高原反应。尽管我基本没有高反,但在湖边行动稍微一快也有点喘,这种体验和漂亮的景色给我留下了同样深刻的印象。一路上植被的变化则让我在N年之后又复习了一下中学地理课本。这里的垂直地貌特征非常明显,看植被就大概能知道海拔高度。到4500米就看不到树了,只有灌木,渐渐就只有草,草也渐渐变得稀疏,快到5000米只剩下地衣植物了。

去日喀则的路上要经过羊卓雍措,它也是圣湖之一,感觉和那木措差不多,甚至说西藏的湖基本都是这样。我觉得是两个原因,一是西藏的空气质量好,透明度高,视线好,另外就是湖水没有污染。

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班禅的驻地,作用类似于达赖的布达拉宫。扎寺在文革中被严重毁坏,后面十世班禅主持下,基本得到恢复。参观的重点是巨大的强巴佛,和几个灵塔殿。看到那些虔诚的藏民,不禁有个疑问,当年毁灵塔砸寺院的和今天虔诚磕头的是同一拨人吗?呵呵。去措钦大殿的时候,正好碰到小喇嘛们上晚课,他们在外面集中的时候打打闹闹的样子和调皮的小学生没有区别。

扎什伦布寺规模不算小,不过,似乎里面有分量的东西不多,或许是没有开放参观,或许是文革中毁坏严重。但应该是远远不如布达拉宫,大概也代表了当年达赖和班禅的影响力不同。

上面说布达拉宫是个活文物,西藏的寺庙也都是真寺庙,还在发挥寺庙的作用,藏民可以免费进入,里面也没有内地寺庙常见的骗人陷阱,真货给人的感觉总会比赝品好,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西藏的原因之一。

林芝海拔比较低,不到3000米,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由于海拔低,气候湿润,植被的茂密程度是西藏其他地方比不上的,看尼洋河边的风光,仿佛出了西藏一般。当然,这些都是相当而言的,放在全国来看所谓的景色也就一般了,只有藏式风味的田园风光还算有点特点。由于我到了八一镇就回头了,这话可能有点片面吧。到八一镇要路过巴松措,算是林芝一个重要的景点,可惜看过那木措之后,就觉得稀松平常了,门票要100块,有点黑。

行程匆匆忙忙,和藏民接触不多,谈不上多深的了解,我还要提出表扬。主要是两点:1.由于游客数量锐减,逛寺院的时候经常如入无人之境,考虑到风俗习惯不敢乱闯,这个时候经常有喇嘛主动来给我指路,还告诉我哪里有参观的东西。2.经常有藏民主动来和我聊天,相当热情。

我看网上很多人说到西藏的人的时候喜欢用神圣和纯洁之类的词语,在我看来,这些词语应该用在神的身上,藏民其实和我们都一样,都是普通人。就算最虔诚的磕几千公里长头的人,他们诉求的东西和我们也没什么分别,现在磕长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只不过生活环境不同,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而实际上,现在磕长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们是努力拜佛,我们是努力工作,殊途同归,磕长头的回去都会成为英雄。在日喀则回拉萨的途中午饭,有个弹藏吉他的藏族年轻人到每桌旁边唱歌,就餐的客人当然多少都会给点小费。我吃完饭后坐到饭店门口的椅子上,一会儿这个唱歌的小伙子坐到我旁边,开始数钱,我把头扭向另一边不看他的“商业秘密”。他数完钱,主动告诉我,“今天赚了80”,又用得意的语气说,“那些人给人干活,累一天才40,我就....(做了个弹琴的手势),就这么多",我说,往年这个时候一天几百没问题吧,他说一般两三百是肯定的,语气很是得意。

(更多照片请看我的博客http://www.xitek.com/blog/?userid=1660)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前转经的人)


(羊卓雍措)


(喇嘛)


(藏北草原)

分享张家界旅游打造文化之旅

在 线 客 服

Tel: 028-69696333

Tel: 028-696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