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记:2005年9月,我和北京市京仁律师事务所的王良钢律师一起去拉萨高院开庭,那是我第一次去拉萨,心情十分兴奋,回来后记录下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9月19日上午,乘坐班机飞往成都。目前,北京虽然开通了直飞拉萨的班机,但是一般都要在成都中转。而我们因为要在成都做短暂停留,所以没有直飞拉萨。在成都,我问一位曾经去过拉萨的朋友高原反应是什么感觉,朋友告诉我,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我说是不是太夸张了,开玩笑吧?他告诉我你体验之后就会明白,自己体会去吧。感觉到他并不是完全在开玩笑,因此心中不免又平添了几分担忧。
20日下午,乘坐成都飞往拉萨的班机。目前,成都飞拉萨的航班主要是国航的大型飞机,另外四川航空公司前段时间也开通了这个航线,因为毕竟这个航线是最能够赢利的,任何时间机票都不打折,而往往还都是客满。除了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不能使用电子设备,在飞行过程中是可以拍照的。飞机在云海上面平稳的飞行,不久就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云海,随行的朋友告诉我,飞机已经进入青藏高原上,远处高高耸起的云朵下面便是高山了,但是由于云层较厚,因此还看不到山脉。随着云层逐渐变薄,下面的山峰便开始呈现在眼前,我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开始拍照。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能够看到的山顶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积雪,我知道马上就可以看到雪山了。随后,大面积的积雪开始出现在眼前,白皑皑的积雪在太阳光的反射下,晶莹洁白,山坡上,白雪顺着山谷向下延伸,好似一条条流动的白河。我的眼睛和相机已经忙不过来了。
再往下看,山坡上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水洼呈现出墨绿色,点缀在山峰四周,山与山之间,一条条细细的河流蜿蜒曲折的消失在白云之中,好象流向了天上。再往前,可以隐约看到,山谷中一个个小型的村落,我知道那应该是藏民居住的地方了。住在这样四周是群山环绕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心中不免也会生出无限的遐想。
飞机平稳的降落在西藏拉萨贡嘎机场,贡嘎机场位于一个地势较低的平坦地带,紧邻雅鲁藏布江,四周都是群山环抱。下飞机前我有点兴奋,但朋友提醒我,千万不能激动,否则你就死定了。那就压抑着兴奋吧,走出飞机,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区别,当然心情是不可能没有激动的,毕竟我第一次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嘛。走出机场,一来到阳光下,立刻就感觉到阳光确实是太明媚了,因为听说拉萨的温度比较底,再说也怕紫外线,所以我穿了一件长袖衬衣,但是根本抵挡不了拉萨的太阳,火辣辣的太阳照得皮肤有点发麻,眼睛都睁不开。天太蓝了,让你禁不住要抬头仰望,天蓝的有点不真实,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天,我待过时间比较长的地方,比如武汉,天天都是灰蒙蒙的,很少看到过天,更别说蓝天了,而北京呢,一年中会有几天可以看到蓝天,但那种蓝是灰蒙蒙的蓝,并不是真正的蓝色。
受不了这样的太阳,赶快钻进车里,据说拉萨的车一般是不开空调的,车一旦开起来,风从车窗吹进来,是非常惬意的。车子离开机场服务区,首先经过的是雅鲁藏布江大桥。因为雅鲁藏布江处于枯水季节,而且由于大桥位于地势比较平坦的江面上,所以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雄伟,与黄河有几分相似,宽宽的江面被几条水流分割开来,而大部分都是裸露的江底。大桥的尽头便是刚刚开通还未在试运行的嘎拉山隧道,听说是专为西藏自治区四十年大庆而修建的,不过它的开通也把机场到拉萨市区的距离缩短了四十多公里,之前由机场前往拉萨要翻山绕很远的距离。
穿过嘎拉山隧道,车子又经过了拉萨河大桥,与雅鲁藏布江大桥相比,拉萨河大桥就要短了很多,而风景基本上是一样的。之后,车子沿着拉萨河向拉萨市区进发。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清澈的拉萨河,远处绵延不断的山峰的跳动,山顶的白云环绕,清晰的可以看到山上泛红的岩石。山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树,山坡上都是针叶植被,只有山脚下才可以偶尔看到一些灌木丛,也是针叶的,山上裸露的岩石难以储存水分,所以植物也都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不可能生长其他植物。拉萨河边是一排杨树,倒是有些茂密,但树叶也开始发黄。拉萨河河面也非常宽阔,甚至你都看不清楚河水到底是向那边流淌的,但河水是非常清澈的。路边开始出现一些稀落的村庄,偶尔有一两头黄牛或山羊在路边的草丛中悠闲的吃草。路边的藏民居住的房子都是新修的,一式的建筑风格,房顶上一般都插着国旗,听说这是为了迎接中央领导而于最近修建的。路两边的建筑越来越多,终于看到公共汽车了,我想应该是到拉萨了。
由于刚刚举行过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所以拉萨街头到处悬挂着汉文和藏文双语的“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条幅和彩带,墙上还刷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一些感谢共产党的标语。9月1日,西藏刚刚举行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会,贾庆林率中央代表团亲临大会,因此托领导的福,我有幸在大庆之后的第20天踏上了这块土地,我也因此有幸目睹了拉萨的新面貌,当然没有看到拉萨本来的面目,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我的朋友要在西藏自治区最高法院开庭,因此我们就住在了西藏高院对面的邮电宾馆。这个号称三星级酒店的宾馆和其他宾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而且价格也不比普通中等城市的低。据宾馆的前台小姐说,现在正好是旅游淡季,如果到了十一期间,房价会更高。宾馆的门口立着一个牌子,提醒客人以下注意事项:预防感冒,注意高原反应。我突然意识到,出发之前一直担心的高原反应并没有出现,我还在暗自庆幸,心想我的身体还是比较好的嘛,能够抵抗高原反应的症状,其实是虚惊一场嘛。安顿下来,休息一下,才发现已经下午七点多了,可是阳光怎么还是那么明媚呢,朋友提醒我,拉萨要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左右,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拉萨是“下午”九点多天才黑呢。可是感觉已经饥肠噜噜了,于是决定先去吃饭。
拉萨的小餐馆是不少,但是很少看到真正的藏民开的藏餐厅,全国各地的地方风味餐厅倒是不少,而又以川菜居多,毕竟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嘛。吃饭的时候,我又被告知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不能吃的太饱,否则会因为脑部供血不足而加剧高原反应,而且结果会非常严重。因此,我并不敢多吃,也就是五六成饱就行了。回到宾馆,我们躺在床上看电视,闲聊,兴奋的心情逐渐平和下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感觉到脑袋隐隐约约的有点疼,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心想可能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根本没有往高原反应那方面想,因为我一直在极力回避这个问题,尽量不去想它。头疼的感觉在慢慢地加重,还是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才知道这就是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而高原反应的另一症状--胸闷、呼吸不畅,我倒没有太大的感觉,可能得益于我大学时代长期的长跑锻炼。
接下来,最难熬的时刻到来了。整整一个晚上,脑部缺氧带来的头疼折磨着我,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呼吸才能稍微缓解一点,而大多数时候头疼像要炸开,鼻孔也因为不停的深呼吸而变得干燥和灼热,那种感觉就好象患了重感冒,发着高烧一模一样,而现在是不能通过吃药或打针来治疗的,所以只能挺着。一个晚上,我没有好好的睡过一个觉,一直在做梦,一直在翻来覆去,我的头脑中有一个词反复不停的出现,那就是四川朋友临行前告诉我的--生不如死。当我体会到那种感觉的时候,我才发现他说的其实并没有夸张,准确的说,就是那样的感觉。也许感觉这种东西的确难以描述的很贴切,只有你亲身体验之后,你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因为22日要开庭,所以我只有一天的时间可以到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这两个最具特色的地方去看一看,否则来了一趟拉萨也会留下莫大的遗憾。如果第二天症状没有消失或减轻的话,我将不得不继续在宾馆里休养,错过第二天,也许我就要空手而归了。这种担忧更进一步加重高原反应的症状,也就更睡不好觉了。
经过一整夜痛苦的折磨,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我的头还是昏昏沉沉的,但是唯一值得庆幸的时,头疼的感觉基本上已经没有,这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因为高原反应的成都是因人而异的,而我并没有服用红景天等任何一种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更没有出现严重反应而需要吸氧,因此我对自己适应西藏环境的能力满怀了信心。于是我便决定按照计划前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游览。
由于高原反应还没有完全消退,脑袋还是有点隐隐作痛,但是我并没有坐车前往布达拉宫,因为拉萨街头的任何景物对我都是新鲜的,我想脚踏实地的去体验一下。
在拉萨,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漫步街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一旦走的稍微一快,我就开始感觉呼吸不畅通,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所以不得不放慢脚步。因为我平时习惯了走路很快,所以如此反复了几次之后,我就不得不时时在心里提醒自己,慢点,再慢点。拉萨的市政建设与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也许就是人行道上铺的更多是大块的石板。马路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商店,饭馆、超市不少,而饭馆大多数是全国各地的风味特色餐饮,川菜馆居多,兰州拉面、杭州小笼包等小餐馆几乎是不停止营业的,你什么时候进去都可以随时吃到东西,我想或许是因为大家都不敢吃的太饱,所以只能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网吧和酒吧也不少,感觉拉萨的生活与我们没有什么隔阂。最有特色的或许就是氧吧了,这是专为高原反应比较强烈的游客准备的,宾馆也一般都配备了氧气瓶,一瓶好象是50块钱。路上随处可见手摇小嘛呢轮的藏族同胞,这应该是拉萨最富特色的景色了。
我顺着北京中路前往布达拉宫,首先看到的是有着“高原之宝”之称的牦牛铜像。牦牛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是高原牧区的主要家畜之一。在全世界仅有牦牛1400多万头,大都繁衍生息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及周围高寒地区。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因此藏族人民把牦牛称作是高原之宝。
远远的,我看到雄伟的布达拉宫了。在布达拉宫的入口处,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大多数还是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同胞,其中我看到一个虔诚的朝拜者,一步一拜,认真而又专注,根本不会注意我们好奇的目光,那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我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唯一大煞风景的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有很多小乞丐,不给钱就抱着你的腿不放,让人烦不胜烦。一个小女孩也在像模像样的一步一拜,但是当我拍照的时候她却伸手向我要钱,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来到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时光流转,我又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面对着布达拉宫,背后是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广场上国旗高高飘扬,只是没有国旗卫队站岗,这完全就是天安门广场的缩小版。这里刚刚举行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当前西藏经济发展,局势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样的大好形势离不开中央的亲切关怀。与天安门广场不同的是,布达拉宫广场没有天安门广场上人多,藏民都在遥远的大山里面安居乐业呢,这个广场静静的见证着西藏的历史,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对西藏的统治,中央对西藏的安抚和支持是今天西藏和平宁静的保证,所以我们才仍然可以在拉萨街头看到中国共产党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
因为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显得太过于明媚,当你暴露在太阳下的时候,感觉有一种灼热感,而一旦到了树阴下,又感觉到一丝丝的凉意,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而感冒是很危险的,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待在树阴下,多晒晒太阳虽然会像我一样变的更黑,但至少不会有生命危险。我的脸本来就不白,被这样的太阳一晒,变成了古铜色,而嘴唇都成了酱紫色,其实也是很健康的,不必要但是太多。
感受西藏之初体验(四)- -
Tag: 西藏离开空荡荡的布达拉宫广场,我顺着路人的指引走向大昭寺。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一样,是拉萨最有特色的旅游去处,更因为它的宗教神秘色彩,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参观。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我顺着街道来到大昭寺前,两排用布搭建的地摊分列两旁,占去了大部分的街道,街道两旁是出售藏族工艺品的商店,地摊主要出售关于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和大昭寺概况的音响制品和藏红花、灵芝等药材。穿过狭窄的街道,面前就是大昭寺前的广场了。
大昭寺前面也有一个很大的广场,与布达拉宫广场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特别多,朝拜的藏民和外地的游客熙熙攘攘的。广场两侧也是两排摊点,主要出售佛教用品和各种工艺品。穿过广场,远远的看到两个大炉子在冒着浓浓的白烟,两根柱子上挂着很多的经幡。走近一看,原来藏传佛教与中土佛教不同,他们烧香确实就在在“烧”香,而不是点燃一根根的香插在香炉中,藏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碎碎的香投入到香炉中,便冒出浓浓的烟来,很多摊点上出售的藏香也分为两种,既有一根根的长香也有碎碎的香末,而长香主要是给游客准备的。经幡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上面有佛像和藏语的经文,每个经过这个柱子的藏民都要脱帽用额头碰触一下那些经幡。
再向前就是大昭寺的大门口了,只见一个凹形的门廊处地上爬满了人,全都正在磕等身长头,没有人说话,只听到手摩擦地面的唰唰声。大昭寺门前的石板已经被信徒们摩的非常光滑,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凹槽。旁边是他们带来的水壶和干粮,我们不清楚他们走了多远的路来到这里,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他们因此受了多少的苦难,但是那种虔诚支撑着他们,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有多么伟大。他们每个人在地上铺上一个被子或毯子,用绳子把腿绑起来,一次又一次的起身、跪下、磕头,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完成是绝对不会起来的。一个大概15岁的女孩子,告诉身边的同伴,她马上就磕完3500次了。3500次,在我是难以想象的,这么小的孩子,她的心中为什么能够这么虔诚,她的心里是这么样的。我不知道她在磕头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或者家人祈求过什么,我遇到的很多佛教信徒倒是确实有。
围绕着大昭寺,是一圈环型的街道,向外还有很多小的街道,这就是著名的八角街。街道两旁全都是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商店,唐卡、藏刀、金银器、玉石玛瑙、民族服装等,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我来之前朋友已经告诉我,八角街的商品喊价很高,所以要会讨价还价才行,否则你就很容易被很多漂亮的东西所迷惑而多花钱。所以我按照朋友的方法还价,还真能够买到又好又便宜的东西。纪念品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看看照片就知道了。
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但又不能买的太多,因为怕自己拿不走,在拉萨空手走路还要气喘吁吁呢,何况带着很重的行李和纪念品。只能挑一些比较有特色又不是特别重的东西,就这样我的行李箱都装不下了,因为带的衣服太多,空间有限,所以下次我就不带那么东西来,腾出地方可以装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个的游览就这样结束了,多少还是有些兴奋,但是身体已经适应了拉萨的气候,也没有太多的高原反应了。在返回的路上,我顺便到超市买了些特产,主要有牦牛肉、青稞酒、速溶的酥油茶等。拉萨的物价比北京要高一点,但也没有高出太多,毕竟商品运到那里光路费都要不少呢,所以高一点也是正常的。拉萨还是比较注重环保的,所有超市中都不提供塑料袋,而是全部使用可反复使用和回收布(纸)袋,同时宾馆里也看不到塑料袋,大街上很少看到白色垃圾,这一点或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晚一夜无话,第二天起来,已经感觉不到高原反应带来的不舒服了。早上9点半我的律师朋友在西藏高院开庭,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下午开庭一直开到了晚上10点半,在法庭上坐了一天,倒是省了很多力气。朋友已经来过拉萨好多次了,开始高原反应并不强,但是到了开庭的时候却因为太兴奋,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反应,我相信他的水平因此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3号休息了半天,下午又陪朋友去大昭寺逛了一圈。24号早上乘机经成都返回北京。当到达成都的时候,虽然成都的空气并不太好,但是感觉轻松多了,虽然不会出现醉氧现象,但是不会担心走路快了而喘不上气,在平地上感受不到氧气的珍贵,但是去了拉萨你就不这样认为了。
一趟拉萨之行,值得回忆和感受的东西太多了,值得一辈子去体味。我把这些粗浅的认识记下来,和照片一样作为一种纪念,但是真实的感觉你是体会不到的。不要羡慕了,也不要再忧郁,如果你能够努力争取到这样的机会,那就赶快去吧。
青藏铁路已经修到了拉萨,或许不久的将来,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拉萨将会丧失它应有的纯洁和神秘,到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并不是鼓动所有的人都去西藏,即使你能够去了,也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护环境,举手之劳,不要污染了这块纯净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