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就有牦牛
有村子就有寺庙
有垭口就有经幡
有路就有陆地巡洋舰
——司机老王语
在上篇游记的末尾曾说,希望下次见面的时候是在西部;我很清楚自己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所以仅在5个月之后,就一下子跑到了5000km之外
说起来很是有趣,那些在古代只有发配充军才会去到的地方,却为现代人趋之若鹜;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一次次的旅行,何尝不是一次次的放风、甚至是越狱
然而很多人都会发现,就算逃出5000km或者更远,人也是无法逃避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命运的,如同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所以在出行之前就跟一个朋友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旅行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幸福,也不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无论是幸福还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其来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可大多数人总把在旅行中收获些什么当成一种目的,实际上以前的我也是这样
旅行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只会不断提出更多的问题,它会促使你去联想和思考,然后通过游记和照片表达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思考着你的思考、疑问着你的疑问,甚至试图去改善或解决这些问题
旅行也不太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或者让他变得心胸宽广;如果那个人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或者根本无意去改变那些偏颇的思路的话,那么就算带他去看月球坑甚至是土星光环也是白扯
我很赞同一位旅行摄影师说过的话:读万卷书远比行万里路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最需要的不是把红旗插遍全球,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淡定
那种沉淀后内心的宁静和淡定才是真正的幸福;将这些思考传达给世人才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途径;而无论是按快门、写游记还是内心的纠结,需要的都是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感情
用包车司机老王这段类似仓央嘉措四行情诗般的顺口溜作为开场白也是这个道理,一直以来我都很恐惧,恐惧在别人身上倾注任何一丝感情,害怕受伤、害怕被欺骗、害怕得不到同等的回报
仔细一想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很荒谬,用商业逻辑中的等价交换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岂不是一件很荒谬的事么
因此,这次游记中将有相当多的人物登场,当然,大多是与我素昧平生的,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身份、没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姓名,但在旅途中的萍水相逢,却如老朋友那样一见如故
我不再恐惧于付出感情,因为我没必要去恐惧一件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商业行为
有朋友说我总是活在责任之中,而且总是喜欢把一些原本不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觉得我活得太辛苦,而且得不到什么回报,甚至连理解都少得可怜
其实我并没有想过要负什么责任,我有许多不愉快的经历和不快乐的回忆,内心的纠结和落寞驱使着我去做一些事让身边的人开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就这么简单的想法
实际上我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做好这些事,事实也是如此——苦苦整理了一个年代的生活依然是一团糟;所以,只能退而求次,尽力不把它们搞砸,仅此而已
——于2009年7月23日夜,是为序
(1)悠悠天路
7月初的青藏铁路火车票可谓一票难求,为了一睹传说中青藏线的无限风光,同伴小美、小玉和我大费周章,以至于在出发寸前拿到票的时候,心里早都已经被折腾得麻木了
有些朋友的境遇甚至更糟糕,在火车站与一位同往拉萨的阿姨攀谈中得知,即使是一张普通的硬座票,她亦花费了100元的“手续费”
而卧铺车厢的其他乘客处境也差不多,就算是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也在火车票上平白无故多出了或多或少的订票费;另一些从南京登车的游客,干脆就是买了始发站上海的票
既然按国情来说,网上订票的可行性不大,那么如果在6-9月份的旅游旺季实行实名制会是个好办法,但这样一来又要教多少人“无利可图”,这种左右为难的境遇在天朝屡见不鲜,结局也总是唏嘘过后的无可奈何
回过头来再说说列车的硬件情况,据乘务员介绍列车是全进口的,我们由此才得知为什么过道间的折凳会面积如此之大,原来是全盘西化,把老外的臀围尺寸都进口来了
清洁卫生方面确实做得不错,连硬卧的铺位之间都有隔断相分离;不过硬卧车厢本来就比较狭窄,这样隔断使得本来就显得局促的空间更加捉襟见肘,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小美首先发现了车厢铰接处有电子海拔表,宣传之下一石激起千层浪,搞得众人象患上强迫症一样,有事没事就去看海拔高度,尤其是隔壁铺位的一位大叔,简直就是海拔预报员,直到众人都去会周公了,他还在那边兴致勃勃地“3000米啦”、“3300米啦”,可惜无人喝彩
说起大叔的一家子,已经不能说是“举家出游”了,而是“举家族出游”,大叔是6个兄弟姐妹中的二哥,也是家族头驴,我称他们为“驴友一家人”
千金易得、驴友难寻;象这样一整个家族都志同道合、经年累月相伴出游,确实难能可贵;在去年四省一市穿越中就已感叹,旅行者永远是年轻,事实也确实如此,一家人个个看上去精神矍铄,活力十足
其中有一位阿姨,因为和小美一样同去过柬埔寨,我们昵称之为“柬埔寨阿姨”,在清晨6点清冷的空气中,依然穿着其标志性的HELLO KITTY拖鞋下到格尔木站台到处乱晃,着实令人佩服
后来我们在羊卓雍错的时候柬埔寨阿姨发来短信,说在色季拉山口看到了南迦巴瓦、在鲁朗看到了云海和雨后双彩虹,着实把我等刺激得不轻;买青藏铁路的火车票虽难,但与在7月雨季得见南迦巴瓦真容相比,依然是难度有限的
比起“驴友一家人”,与小美、小玉、大姐一间屋子的一位70岁爷爷则可以说是老“独行侠”了,据说去过世界上20多个国家,现今又以古稀之年挑战雪域高原的超高海拔,其老而弥坚不得不教人肃然起敬
再说回火车,该次列车的乘务员、乘警、餐车大师傅、服务员等基本全由上海人组成,这些人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甚至连具体职责都没有明确的分工
比如大大咧咧的列车长可以套一身白大褂、推着小推车就这么去卖盒饭了;特别能侃侃而谈的乘警大叔到了饭点,就在餐车里像模像样地当起了钱爸爸、收钱开票起来
由于这个便利条件,我们也得以在车行第二天格尔木至沱沱河这一段在餐车混迹了大半天,比起车厢狭窄和单向的空间,餐车的观景视野要开阔不少,在非吃饭时间当然也是可以随意进入的
途中我们预定包车和住宿论坛的坛主在郑州上了车,此人网名乔帮主,估计是《天龙八部》看多了,为了顺口我称之为老乔,从网上的照片看就是一40出头的中年人,一见真人却是一80后的追风少年,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虽然说起西藏的种种,老乔都是一派举重若轻、满不在意的样子,但坐了大半天的硬座后也有点扛不住了,在小美的铺位上一路从那曲睡到了拉萨
说完了人物,接下来再逐个说说大家都关心的、从格尔木开始的青藏铁路景观段每一个站点的情况
为了使介绍更详细客观,我沿途对每个景观点经过的时间、海拔高度都做了记录;不过由于火车内的海拔表有一定的滞后性,不一定准确;经最后众人讨论,结论是实际海拔可能比车内显示的要高出150米左右
由于列车行驶速度很快,大部分景观可能都是一晃而过,意欲摄影的朋友若非整日打疲劳战蹲点,极有可能错过一些地方,这也是我进行详细介绍的原因——让需要的朋友未雨绸缪
不过也没必要对拍出来的照片抱太大希望,一来因为隔着车窗、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二来列车行驶速度飞快(一般都在90以上),如果天气晴朗还好说,若是阴天,必然无法保证快门速度,因此执着于在青藏铁路上拍出好图片,意义并不是很大
1) 兰州站;海拔1545米;到站时间D2:17:10
青藏铁路列车(上海至拉萨)自第一日晚8点出发后,第二日上午10点左右到达西安;出西安后,中午时分当行驶在宝鸡至天水这一段陕西和甘肃交界处的时候,列车会在六盘山的崇山峻岭中穿行,途径无数隧道,黄土高原的穷山恶水在那一刻显露无疑;那时我们正在餐车为小美庆祝生日,吃那已经被颠得一天世界的蛋糕
2)西宁站;海拔2159米;到站时间D2:20:10
兰州至西宁并不遥远,所以我一直抱着能在日落前看一眼青海湖的期望;可惜列车晚点将近40分钟,与海拔狂人二哥在窗口守候了许久,直至完全黑暗,都未能得见青海湖芳容,只得作罢
3)格尔木站;海拔2744米;到站时间D3:6:10
准点到达格尔木站的时间应该是5:20,至此列车晚点已经近1个小时;格尔木站属于景观路的起点,就算站台并无任何特别之处,还是应该下来走一走,因为在接下来的一整天内,除了那曲车站你不会再有下火车的机会;从这里开始,站牌上开始标出海拔高度了;如此之多的看点和理由,千万别因为贪睡而错过了
4)玉珠峰;海拔4021米;经过时间D3:8:30
出格尔木站后不久就将翻越东昆仑山,海拔骤升,但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本身就高,所以你很难从窗外的风景中识别出著名的昆仑山有什么特点;这一段青藏公路和铁路几乎并驾齐驱,途中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纪念碑是属于一闪即逝的风景;1小时后就可以远远望见白雪皑皑的东昆仑山主峰、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青藏铁路几乎就是从玉珠峰的脚下画了一个半圆形通过,有非常充裕的机会可以欣赏、拍摄到玉珠峰的全貌
5)楚玛尔河沿;海拔4356米;经过时间D3:10:00
楚玛尔河在藏语中意为“红水河”,是万里长江三大源头之中的北源,再往南走不到30公里就是青藏公路著名的高反站点五道梁;这里实际已经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腹地,铁路路基下开始有规律地设有涵洞让繁殖期的藏羚羊通过,如果是夏季可以留心一下铁栅栏附近是否有它们的踪迹,不过藏羚羊的颜色与背景色差别很小,不仔细观察是很容易错过的;至于楚玛尔河虽然也挺壮观的,但与接下来要经过的沱沱河相比就略逊一筹了
6)沱沱河沿;海拔4467米;经过时间D3:11:50
尽管不如南源当曲距离长,但沱沱河仍是公认的万里长江的正源,亲眼所见之下确实非常震撼;列车从沱沱河大桥上飞驰而过,桥下是无数条赤红的河水伴着沙洲汇聚而成的超宽河面,其跨度之大绝对是超出想象的;略显遗憾的是列车的行驶速度太快,前后也不过1、2分钟光景,就算是一顿狂拍之后,若能选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相片的话已经很不错了
7)雁石坪、布强格;海拔4630米;经过时间D3:12:50
这两个车站位于沱沱河沿与唐古拉山口之间,知名度不高,很容易被忽略;这里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高原草甸,当然,天气好的话还有连绵不绝如棉花糖一般的蓝天白云;我们可以注意到海拔在进一步升高,因为在前面不远处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山口
8)唐古拉山口;海拔4851米;经过时间D3:13:50
4851米是列车内的海拔表显示的高度,按照150米的误差来算,唐古拉车站的海拔应该是5000米稍多一点;一般来说,在高速行驶的列车内是基本不可能将站牌清晰地拍下的,而且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想远眺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东和6099米的唐古拉山也是近乎不可能的;另外,尽管唐古拉山口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可由于列车是全封闭的,因此只会有极少数对高原环境敏感的人才会在翻越山口时略觉不适,而且即便如此,也可以依靠车厢内无所不在的供氧设施予以缓解
9)安多;海拔4700米;经过时间D3:14:55
翻过唐古拉山口后就进入了西藏自治区境内,在接下去的2-3小时内,窗外的风景都是以高原草原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片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草原,就是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的著名的藏北草原(俗称羌塘草原),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我等几人掐指一算,面积是上海市的100倍,上海市区的1000倍,占全国土面积的1/16,着实令人感叹
10)措那湖;海拔4594米;经过时间D3:15:10
如时间显示的那样,列车驶出安多后不久就会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措那湖贴肩而过,铁路线沿湖而走,有效观赏时间长达5分钟以上,在看惯了可可西里同一种类的风景之后,措那湖沿岸是青藏铁路中为数不多的调剂审美的景点
11)那曲;海拔4513米;经过时间D3:16:45
蹲点看了一天的风景,总算可以下车活动下腿脚,否则离半身不遂也不远了;不过若是短衣襟小打扮,恐怕没多久就会被绝对海拔带来的绝对寒冷赶回车厢里;那曲是藏北的中心,那曲河则是怒江的源头(前一站措那湖亦是怒江的源头湖),但是相比气势磅礴的沱沱河沿,我并没有注意到那曲河的踪迹
12)当雄;海拔4293;经过时间D3:18:50
在到达当雄之前的2个小时内可以适当休息,以免之前过度兴奋而导致的体力损耗;尽管列车封闭,格拉段之间全程供氧、禁烟,不过毕竟是在高海拔下活动,在列车上作息时间、饮食也不规律,很可能导致到达拉萨后状态不佳,因此无论看到如何美丽的景色,保持一颗淡定的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况且在过了那曲之后,值得一观的景致已经不多了,尽管在当雄附近可以看到念青唐古拉山的一些雪峰,不过若是之后要去纳木错的话,同样可以留待那时再看不迟
13)羊八井;海拔4302米;经过时间D3:19:35
列车驶过羊八井车站后会掉头向东南方向进入拉萨河谷,在最后一个小时的行驶过程中有夹杂着大量泥石的棉白色拉萨河与零星的油菜花田、青稞田相伴;初来乍到的朋友可能会对此颇感好奇,然而如果在西藏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种景色只是小场面而已;整理一下行装和心情吧,在开过崭新的拉萨河大桥后,终点圣城拉萨就近在眼前了
综合不少人的意见,在乘过了令人无限向往的青藏铁路之后,最多的评价就是一句“也就那样了”
确实,列车出于安全考虑,在沿途各个观景台前并没有作任何停留,如前所述,只有玉珠峰和措那湖两个点有比较充裕的观景时间,其他景观几乎都是一晃而过,对于摄友而言意义并不是很大
另外,乘火车去拉萨对于适应高原环境有好处这种说法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因为乘48小时的火车的舟车劳顿之间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寄希望于这种海拔的渐进来抵抗高反纯属一厢情愿,到头来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比如我们队伍中的大姐在头一天还精神振奋,第二天就因为缺氧倒了一天没起来过,火车到拉萨当晚就去医院吸氧,幸亏大姐出行经验丰富、状态恢复得快,否则可真要亏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青藏铁路作为一条景观线,虽然缺乏以旅行为核心理念进行人性化的经营管理的思路,但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比如,从海拔为0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到海拔3600米的拉萨,铁路车行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让乘客体验了一次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向第一级阶梯上升的过程,从窗外风景循序渐进的变换中,让乘客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造物神奇,这种感受诚然是乘飞机所体验不到的
因此,我个人的结论就是,青藏铁路列车是一定要乘坐一次的,那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特殊体验,但同时,也无需太过执着便是了
此外,尽管列车在格拉段全程供氧,不过建议不到万不得已,不必打开氧气供给阀门,吸氧只能舒坦一时,但要真正适应高原环境还是需要靠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在西藏旅行的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同行队伍中,小美曾去过稻城亚丁、我则徒步过雨崩,都对高原环境有一定经验,但亲身体验下来,西藏的高原环境远不是云南、四川所能比拟的,换言之要强烈得多,不过也并非无法适应
实际上其他任何的处理方式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乐观轻松的平常之心;只要你敞开心胸去面对高原,高原自然也会报以相同的宽容和接纳
不过平心而论,说说容易,真要把握这个度却是挺难的,过度的重视会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适应缺氧环境的缓慢;过度的轻视则容易使人对高原客观存在的严峻环境估计不足
而我貌似就犯了后一种错误,以至于在踏上西藏土地的第二天就差点酿成大祸、魂断雪域高原;欲知详情如何,请看飞越巅峰-西藏纪行的第二篇——天湖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