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印象(2)大昭寺
发表时间:2010/2/9 11:08:03 阅读:111次
西藏印象
----大昭寺
为了第二天很好的游大昭寺和布达拉宫,我和行云没敢洗澡(旅行社提示),早早睡下了,谁知,半夜气温下降,气压也跟着降低,我两人同时出现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头疼。觉也睡得不很踏实,我们爬起来,吃了去疼片和安定,才终于舒服了,迷迷糊糊睡到早晨。一夜大雨洗去了拉萨的干燥,也洗去了我们的高原反应。
清晨,满天云雾,但雨已经不下了。好幸运,不晒,也不热。我们的第一个景点是大昭寺。大昭寺要到11点才接待外来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于是拜访了藏医,品尝了牛肉干,听了新天珠和旧天珠以及假天珠的鉴别方法(导游安排的进店购物)后,终于来到了大昭寺前面的广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唐贞观21年。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在大昭寺广场上,高耸的经幡气势宏伟,后边的焚香炉烧的是柏树枝,冒着缕缕青烟。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很多人围着大昭寺转经。
在大昭寺的门口我们看到朝拜者虔诚的在磕长头,这里有老人,有中年人,也有年轻的男人女人。规模、场面之大,让人感动。只见他们站立以后,双手合十,向前跪下,顺势向前扑倒,直直的趴成个一字,然后站起来,再重复这样的动作。听说有的人要磕3万个头,历时几个月。不过现在磕长头的装备也先进了许多,除了有一人长的垫子垫在身下,手上还有一个塑胶的手垫,向前扑倒的时候,塑胶下面放点水可以起到润滑作用,人可以很容易趴下去,又不会伤到自己。比起以前,自虐的程度小了点,不知是进步还是不够虔诚了。呆呆的看那些人在分土豆吃,结果导游走了都不知道,好不容易联系上导游,才能进了大昭寺。
听导游讲,这里原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湖泊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观天相,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这便是大昭寺的来历。所以,大昭寺的上面才有山羊的雕像,是为了山羊造庙有功才供奉他们的。
我们跟随导游参观,外边的建筑可以拍照,进到佛殿中是严禁照相的。可以看到,大昭寺殿有3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和承德那个金殿很是相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爬上爬下,别人感觉不得而知,我可早已气喘吁吁得了。爬到顶层,白色的布达拉宫呈现在面前,是个绝佳的拍摄布达拉宫全景的角度。
这里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最为珍贵的,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导游特意指给我们看一个柱子,上面镶嵌了许多牙齿,听介绍说,这是那些忠实的信徒千里迢迢磕长头前来朝拜,因为种种原因死在了路上,于是请同路人敲下了他的牙齿,带到大昭寺镶嵌在柱子上。还有的朝圣者背了酥油到佛前点酥油灯,一路爬山涉水,要饭前往,宁肯饿着也不能吃这些酥油,联想到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看着寺内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也留下了岁月的永恒。我不禁感叹着,这里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是什么力量让这些朝圣者有这样的毅力?宗教的力量为什么会如此强大呢,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中。

(朝圣者)

(大昭寺)

(磕长头)

(广场)

(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