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贵阳不多久,正好赶上贵州第一届茶文化节在贵阳市中心的甲秀楼边舉办。
说起甲秀楼,不得不对它作个简单的介绍。甲秀楼位于贵阳南明塘,兀立在南明河中的酷似巨鳌的巨石——鳌矶上。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立一楼以培风水,楼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甲秀楼立江中,右依观音寺、翠微阁,下为浮玉桥。桥上有小巧玲珑的涵碧亭。
甲秀楼因其秀美风光,更因其坐落于贯穿贵阳的南明河上而成为贵阳的市的标志建筑,成为贵阳市民休闲游玩的地方。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浮玉桥头立有“城南遗迹”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
来到了甲秀楼边,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各民族姑娘穿着鲜艳夺目的民族服装在向游客介绍自已家乡的特色茶叶。品茗的与观看民族歌舞的早游客已把甲秀楼挤得水泄不通。遗憾的是没有拍下美丽的民族服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民族49个。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 30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8%。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3位。“高山彝苗水仲家(布依族旧称),仡佬住在石旮旯”、“苗家住山头,夷家(指布依族)住水头,客家(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称呼)住街头”等民间俗语是对贵州各少数民族分布格局的概括。
而贵州因地处山区,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其茶叶品种主要有雷山银球茶、湄江翠片、云雾贡茶、朵贝贡茶等等。
与其说是一届茶文化节。不如说是一个贵州各民族服饰展示的盛会。游客们既品尝了各种不同口味的茶叶,饱赏了美丽的民族服装。又欣赏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正所谓一三得。

而最为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南明河上的水上表演。只见一排竹竿上站着四、五个人、沿江顺流而下。其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实非一日之功能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