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2006年8月16日)
早上7点起床,吃完早餐,走到汶川县新国旅大酒店的门口,发现这里其实也是一个沟口,两边都是高山,岷江穿城而过。天空少云,由于两边的山很高,太阳只照到了山顶,街上来往的汽车不多,空气清新,感觉凉爽。
8点钟,我们的汽车离开了宾馆,缓缓驶过汶川县城,前往九寨沟。感觉上,汶川县城是个狭长型的小县城,没有什么特色,也并不繁华,尽管据说是羌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但几乎看不到有人穿羌族服饰,所以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小县城一样。与昨天不同的是,今天路上的风景主要是在汽车的左面了,因此,坐在汽车的左面就比较好。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总共用了将近9个小时。
很遗憾,我们被安排的整个旅游过程的第一个正式观光项目,竟是一个旅游购物点。这是牦牛角的加工销售点,有各种各样的用牦牛角做的工艺品,最多的是梳子。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的旅游大巴车在大院里了。要通过旅行社安排旅游,肯定会安排购物,这已经是中国旅游的一大特色,或则说是中国旅行社的必备推销项目了,即便到国外旅游也是如此,所以想必大家也见怪不怪了。为了给导游一点面子,我们象征性地买了一把牦牛角梳子,花了30元钱。这样的梳子在九寨沟大概10元钱(甚至5元钱)就能买到。当然,说句良心话,相比而言,这里的梳子在做工上要比九寨沟卖的要精致一些,但无论如何,性价比还是不对称的。
我们车上的有些同伴甚至连这点消费也没有,纯粹是观光或去免费“唱山歌”了。这样少的消费,导游自然是不会开心的。不过,好在后来导游在车上向大家推荐“走进藏家”和“藏族羌族风情歌舞晚会”的旅游自费项目时,大家基本上都积极响应参加,满满一车36名游客都参加,每人近300元的消费,还当场交钱确认,导游立马就笑开花了。想必这里面的回扣收入相当不错,导游和司机应该不虚此行了。
上午10点半,我们经过了茂县。这是一个去九寨沟路上所经过的阿坝州的第二个县城,是羌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县。我们没有停留,直接穿城而过。路上可以看到一些穿着羌族服饰的行人,但大多数人的穿着与汗族没有什么区别。据说羌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羌族人的房屋大多是二层楼房,用石块垒成,看看两边的高山,几乎没有什么树木,看来也无法完全用木头搭建房屋了,当然,梁柱和屋顶构件还是必须用木头的。岷江边的河滩上,都是果园,种着很多的苹果树,还不到收获季节,因此树枝上挂满了苹果。听说这些苹果还出口。
仔细看那些山体,好像都是沙卵石构成的,山上主要是低矮的灌木丛,也并不茂盛,不知茂县的“茂”字何来?不过,从这些山体可以想象,一旦遇有特大暴雨,泥石流的发生是必然的。据说以前去九寨沟的路上,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塌方现象,以至去九寨沟旅游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时间和物质准备,因为一旦在路上遇到泥石流或塌方,就有可能耽误行程并且一时吃不上饭,那可就是真正的苦旅了。
在到达九寨沟县之前,我们基本上是沿着岷江走的。由于两边山很高,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所以在岷江上修建了许多水电站。公路只在岷江的一边,对岸的村落居民要过江,最常见的是铁索吊桥,只能走人,或推自行车而过,不能开汽车。当然现在也有少量的可以通汽车的水泥桥的。我们没有机会去那铁索吊桥上行走一试,但看看那在风中摇晃的吊桥,如果正好是离水面很高的吊桥,走在上面想必也是有点心悸的,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平原来的游客而言。
12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在这条路上第一个称之为“海”的地方——叠海。九寨沟有118个海子(一说是114个)。为什么叫“海子”?说法很多,且不去管它,反正对我们这些真正从东海边来的人来说,纯粹是个幽默。这里的这些海子实际上都可以说是高山(或高原)湖泊,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大多是由于泥石流阻碍了河道,或钙化石崩塌阻碍了溪流而形成的,因此,有海子的地方,往往也有或大或小的瀑布。“叠海”就是泥石流造成的。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这里发生了一次很大的泥石流,阻断了岷江河道,形成上下二个海子,故称为叠海。那次泥石流还把一个镇给完全覆盖了,造成了4000多人的死亡。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美丽平静的湖面下,竟然有4000多条生命的代价。
我们在“叠海”边上停留休息,拍照购物,吃点零食水果。这里有一些白色的牦牛供游人骑牛拍照,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白色的牦牛,这些牦牛看上去很温柔憨厚,我以前一直以为牦牛应该都是高大威猛的,而眼前的牦牛却完全与我的想象不同,大概1.5米高吧,白色的毛很长,披红带绿,我们团队的那些小孩子纷纷骑上去,带上一顶宽沿帽,真的很可爱。有一辆车上下来了一些老外,很显然,他们对这些牦牛也非常感兴趣,估计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
汽车继续前进,经过一个叫“校场”的地方,这是一块很大的平地,据说这里是三国时期姜维将军训练军队的地方,当然这里现在全都是果园,没有任何军事遗迹了,只能遥想当年这里如何锦旗招展,杀声震天的情景了。
我们到达松潘县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这是我们经过的阿坝州的第三个县,也是一个旅游景点。这里有一个据说是四星级的宾馆,导游安排我们在这里用午餐。我没有参观整个宾馆,不过,从这里的娱乐中心的设施来看,在这样一个地方,的确是显得相当高档的。旅游团队餐,都是大盘菜,素菜加上一些肉或熏肉,没有什么好说的,大家吃过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与后来在九寨沟的用餐相比较,大家忽然很怀念起在松潘县这家宾馆的菜了,因为这是我们感觉做得最好的川菜了,那个味,那个香,就只能在脑海里回味了。也许是因为当时大家都饿了?
这里已经有海拔2000多米了,男士们要想抽烟,忽然发现打火机打不着火了,只有我在汶川买烟时顺带买的那个打火机没有问题,导游说,这就是高原反应了。大家笑说我的打火机是高原打火机,他们的平原打火机都水土不服了。真的?
松潘县古称松洲,是个军事要塞,有古城堡遗址,现在又重新修建了新的城墙。这里也是当年松干赞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地方,现在城门前塑了一尊很大的他们二个人的塑像以示纪念,只是这个塑像看上去完全是按照现代人的理解而雕塑的,似乎是为了表示民族团结,但感觉很不真实。
由于我们在这里停留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因此没能细看,只能雇了一辆三轮车,带着我们一家在这个新修建的松州古城内兜了一圈,也算是走马观花了。天气依然是晴到少云,感觉比较热,我们都只穿短袖衫,但这里的当地居民大多穿着长袖外衣,可想而知这里的温差可能比较大,甚至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温差可能也比较大。
从旅游图上看,松潘县城边上有个“牟尼沟”,也是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新开发没有几年时间,但这不在我们的旅游行程计划内,我们没有去。
离开松潘县不远,我们路过一个镇,叫“川主寺”,镇边的小山坡上树立着一个红军长征纪念碑,碑上的红军战士塑像右手握枪,左手拿着鲜花,象征着战斗与和平。据说这个纪念碑涂着金,在斜阳照耀下金光闪闪。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这个镇往西,是在红军长征时期召开著名的“毛而盖会议”的地点——毛而盖。如果再往西,就是红原县,也就是红军过草地的那个县。这就是说,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就曾经在九寨沟的边上走过的。估计当时红军不知道这边有如此美丽的被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称为童话世界的地方,否则,我想,红军的领袖、伟大诗人毛泽东肯定会留下不朽的赞美诗篇的。
在这个镇边上有一个岔口,向右是去黄龙景点,向前穿过镇就去九寨沟。我们是先去九寨沟的。
汽车继续上行,岷江河道越来越窄了,后来也看不到了。翻过一个高山,据说这里已经有海拔3000多米了,大家纷纷在自我掂量是否有高原反应,但好像还好,没有人有不适现象。这就是坐汽车去九寨沟的又一个好处了,由于是逐渐上行,人就有了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果是乘飞机到九黄机场,那就是一下子到了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有些人就会立即出现高原反应了。
翻过这个高山后,汽车就一路盘旋下行,于是我们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九寨沟县,这里与之前路上情景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山上不再是稀稀拉拉的低矮的灌木丛了,而是一棵棵挺拔的大树,以杉树为主。大家疲倦的双眼一下子明亮起来,瞌睡的心情一下子期待起来,那郁郁葱葱的青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清新美丽,使得所有的人都对即将到来的九寨沟的美景都更加憧憬了,甚至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拿出照相机开始拍摄,仿佛不愿意遗漏每一个风景。
转过无数个弯道,终于在下午5点左右来到了九寨沟我们下榻的宾馆——格桑宾馆。一天的汽车旅行终于结束了。回顾起来,尽管路途比较远,时间很长,坐车也比较累,但相比乘坐飞机,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实在是非常值得的。所看所闻,是飞机上所不可能的。
格桑是一个很典型的藏族名字,据我所知,格桑花是藏民心目中的幸福吉祥花。宾馆取这个名字,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吧。格桑宾馆是一个三星级的宾馆,是我们浙江台州人开的,里面的设施也很不错,在酒店的商务中心也可以宽带上网,5元钱一小时。酒店内的商场品种丰富,价格也算公道,看来我们浙商的能量的确很大。晚餐很丰盛,菜很多,只是烧的味道不怎么样,很难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餐后稍作休息,7点20分,我们又上车,去参加“走进藏家”的旅游项目。出乎意料,那藏家就在我们宾馆的不远处,也就100米路吧,原还以为要进入远处的某个山寨呢。
这里有一排藏民住宅,我怀疑是专门用来做旅游项目的,并不是真正的藏民的家。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一些旅游大巴车在外面了。我们的车开到较里面的一户人家。进大门时,有二位藏族姑娘给每位进门的游客献哈达。进门后,我注意到这是一个有藏族特色的三层楼房的院子,院子中间有一排火炉正在烤羊(又据说是烤牦牛),有三个较年轻的穿着黄色背心的男子正在翻动着,由此传来阵阵的香味。院子的左面有一排转经筒和塔状物,院子的右侧还盖了一排新屋,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有一位年纪大概50岁左右的男子出来迎接,他自我介绍说他是这里的家长(可能是长兄吧),说了一些欢迎的话,并简单介绍了他们家族的情况。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其实已经不是在他身上了,人们纷纷学着转经筒,很有兴趣地观看烤羊的情景,并拍照留念。
这时,有一批旅客从屋里出来,大概他们已经吃完了,纷纷到外面跟着一些藏族小伙姑娘们一起学跳“锅庄”。而我们则进屋了。
与我们一起的,共有五批客人,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互不干扰。我们被安排在一楼的正中间的房间。按照汉族人的习惯,这没有错,一楼正中间的房间是厅堂,是正宗的接待客人的地方。但按照藏族人生活习俗,一楼是养牲畜的,二楼才是他们住人的房间。现在把一楼隔成四个房间,用来接待游客,坦率地说我感觉是很不礼貌的。大概真的是来了一群群猪,还高高兴兴地交钱来挨宰来了。
房间内的装饰,当然是完全藏族化的,中间还供奉着财神,长条小桌围成一个U形,桌上已经摆放了一些炒熟的青稞、青稞饼、手抓羊肉等,灯光比较暗,由于人多,感觉也有点热。大家落座后,女主人就带着一个藏族姑娘来献酥油茶和青稞酒,一起触酒弹指敬天、地、父母后,大家把小碗中的青稞酒一干而尽。感觉上,这青稞酒味道还可以,并不强,酥油茶也可以,不是很浓,因此也喝得惯,特别是那青稞饼,蘸着酥油茶,吃起来很不错的。于是,主人一再敬茶敬酒,客人也不推辞,气氛就热烈起来了。
接着,女主人叫来小女献歌。藏族人自称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此话大概不假。这姑娘一亮开嗓子,就是个李娜、才旦卓玛的架势,或则说是真正的原生态,嗓音非常高,也很好听,大概是他们家族的第一歌手了。后来,又来了几位姑娘小伙,一个个都唱得很有味道,这些歌曲,都是藏族民歌,用藏文演唱,也有一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老歌,如《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青藏高原》等藏族特色的歌曲,还简单地跳一些藏族舞蹈助兴,我们这些游客又是叫喊,又是鼓掌,还跟着一起唱,整个气氛很是热烈。
终于,有一位小伙子拿着还穿在铁架上没有切割过的烤牦牛进来了,大概是给大家看,这是你们要的烤牦牛。那铁架比较大,小伙举着,另一只手还拿着刀,好像在展示这是他的战利品,准备切割献给大家。大家又纷纷拍照,小伙很是配合,不断地摆PORS。
盼望已久的、切割后的烤牦牛肉终于被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端上来了。说实话,这牦牛肉烤得是香,味道非常好,原以为牦牛生长在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它的肉应该是比较粗糙的,皮也应该很厚,但这牦牛肉却很嫩,那皮很薄,烤得很脆,咬一口满嘴油香,不肥不腻。我满腹狐疑,难道这真的是牦牛肉?导游说是的,不是烤全羊。的确,没有羊特有的那种味道。但这是多大的牦牛?难道是刚出生的牦牛?导游不知道。问那位一再劝大家多吃点的藏族姑娘,她也说不知道。但这个味道烤得真是没说的。可惜大家已经吃过晚饭了,再加上到藏家后吃的喝的,肚子里早已经撑饱了,很多人都只能品尝一下,无法放开吃了,我连吃了四块,已经算是吃得最多一个了,那么多的人,最后竟然一盘肉还吃不光。主人以为大家对烤牦牛肉不习惯,还拿来烤鸡给大家,并且那可爱的藏族姑娘还一再劝大家再来一块吧,再吃一块吧,并不断地给大家添酥油茶,其实大家心里那个悔啊,别提了。
吃完了赶紧出来运动,在院子里跟着几个藏族姑娘小伙跳“锅庄”,那“锅庄”看起来动作也挺简单的,但一时半刻倒也跟不上拍,反正跳的人都跟着瞎摆活,不像“锅庄”,像Disco也无所谓。大家围成一圈,主要图个热闹,顺便消化一下,也算是感受藏族的风情了。当然,由于我们团队有老有少,跳“锅庄”的节拍和动作一时也难以协调好,可能怕影响其它藏家,音乐放得也比较轻,渐渐地,大家舞兴阑珊了,看看时间也不早了,一天的旅途也比较劳累,更何况真正的大项目还在明天呢,于是纷纷把哈达献到那个塔状物(我说不清那是什么),然后告辞离开了院子,上车回宾馆。但那歌声,那烤肉,却是永久地留在记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