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公车站的报亭买一份最新版的三亚地图是必不可少,看地图两三次,方向、道路街巷熟记于心。这个地方真是小,未开发前称为渔村是当之无愧,就算是步行,从北走到南也只就是一两个小时。城市北部和西部还有许多开发空间,房子在炒卖热忱推动下过万元,新建的高楼空置的多,就是购买后的居住率也不高。常住户籍人口只是五十万左右,相当其他城市一个镇的人口,除了旅游业,没什么经济,当地居民更多的是住在“面子工程”海滨道路后面往内靠的旧区,躲在高楼大厦的背面。高楼里住着寂寞的外地人啊,因为平时能碰面的人少,人们在遛达时总想找人搭讪,晨跑时,一名阿姨问,“你每天跑多少圈”?回复,“十几圈”。另一天,一名东北汉子也问相同的问题。一名泡在泳池,天天顶着个蓝色泳帽(看着逗趣)的老汉看见有人,对我嚷嚷,“现在多少点?”(看来他够点就想上水)平时在我们的城市,不是太多人这么搭讪的。
说起游泳,在亚龙湾的最大收获是泳技突飞猛进,海水的浮力对生手很有帮助,早上7时和傍晚5、6时下水,防晒油也不用抹,看着曾在正午酷日下暴晒的人们,皮肤晒伤了,看着他们的皮肤就觉得会很痒。早上只有几个人在大海,有男人戴个能伸出水面的简易呼吸装置,潜到水中看鱼。那儿的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地遨游,人类对它们不构成威胁,和平共处。难有机会在自由度这么宽广、无污染的大海畅游,第一天早上充分利用时间游到尽头的浮标处,能游到这个份上不但自己感到意外,连同行人也说,“她不是只会两手两脚爬爬,游那几米远的吗”?之后也游了几趟到浮标处的距离,同时也学会在水中换气呼吸了,总算学会了一向不能解决的呼吸问题。一些人在大海戏嬉和拍照,有点浪费环境。要想想,平时市里的泳池,拥挤得像“下饺子”,说那是“澡堂”不过份,还容易感染痢疾,许久都不去一趟泳池,去一次就中招发烧,遇到在诊室打点滴的都是在游泳感染上,打那以后,要说起去公共泳池都后怕。
蜈支洲的水很美丽,根据深浅、阳光照射和不同角度呈现几种颜色,它还未曾过度开发和污染,21年前(应该是返程去海口的路上)在盘山路上蓦然回首看见亚龙湾的湛蓝产生的惊愕感,亚龙湾就是当时一瞥下留下的深刻印象,历经多年,现在它的海逊色了,让位于蜈支洲,而在三亚待开发的岛屿真是太多了。在蜈支洲,看见许多青春靓丽的人,女孩们装着艳丽,泳区40元/小时的躺椅上,穿三点式的女子,本意是在炫耀曼妙身材多于是泳后小憩。有女子穿着布料很小的红色比基尼扭着腰肢从泳区一直走向挂着硕大游玩价目牌的游客中心,伊人还不想多披一条浴巾遮遮阳呢。http://acrosstrans.com/blog/?p=263